美文网首页
《四圣心源》精要(88)

《四圣心源》精要(88)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3-08-21 14:32 被阅读0次

    《四圣心源》精要(88)

                黄岐之

              “淋沥根原”

[摘录1] 淋沥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膀胱为太阳寒水之府,少阳相火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在下,逢水则藏,遇木则泄。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遗溺;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于闭癃,此水道所以调也。

      水之能藏,赖戊土之降,降则气聚也;木之能泄,赖己土之升,升则气达也。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遗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闭癃。淋者,藏不能藏,既病遗溺,泄不能泄,又苦闭癃。

[意义]淋沥(小便滴沥涩痛之证)是乙木(肝气)之陷于壬水(膀胱)。膀胱为太阳寒水(六气,膀胱、小肠)之府(组织),少阳相火(暑气)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在下(行),逢水则藏,遇木则泄。癸水(肾)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遗溺;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于闭癃,此(这是)水道所以(通畅)调(调和)也。

      水之能藏,赖戊土(胃)之降,降则气聚也(肺随胃降);木之能泄,赖己土(脾)之升,升则气达也(肝随脾升)。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遗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闭癃。淋是(肾)藏不能藏(水),既病遗溺,(肝)泄(疏泄)不能泄(疏),又苦闭癃。

[感悟]  淋沥是肝气陷于膀胱。膀胱为太阳寒水的组成,少阳相火(暑气)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下行,逢水则藏,遇木则泄。肾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遗溺;肝泄之,故藏而不至于闭癃,这是水道通畅调和。

        水之能藏,赖胃气之降,降则气聚也(肺随胃降);木之能泄,赖脾气之升,升则气达也(肝随脾升)。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遗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闭癃。淋是肾藏不能藏水,既病遗溺,肝泄不能泄(疏),又苦闭癃。

[摘录2] 水欲藏而木泄之,故频数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涩而不利。木欲泄而不能泄,则溲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则精血不秘。缘木不能泄,生气幽郁而为热,溲溺所以结涩;水不能藏,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而其寒热之机,悉由于太阴之湿。湿则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淋痢一理,悉由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则为痢,前郁于水府则为淋。其法总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达,则疏泄之令畅矣。

[意义] 水(肾)欲藏而木(肝)泄之,故(小便)频数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涩而不利。木欲泄而不能泄,则溲(尿)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则精血不秘。缘木不能泄,生气幽郁而为热,溲溺所以结涩;水不能藏,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而其寒热之机(病理),悉(是)由于太阴之湿。湿则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淋痢一(病)理,悉(皆)由木陷,乙木后郁(滞)于谷道(后窍,直肠到肛门的部分)则为痢(小便滞下),前郁(滞)于水府(膀胱)则为淋(小便不断)。其(治)法总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达,则疏泄之令畅矣。

[感悟] 肾欲藏而肝泄之,因此,小便频数而不收;肝欲泄而肾藏之,故梗涩而不利。肝欲泄而不能泄,则溲(尿)溺不通;肾欲藏而不能藏,则精血不秘。缘肝不能泄,生气幽郁而为热,溲溺所以结涩;肾不能藏,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寒热病理是由于太阴之湿。湿则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淋痢病理,皆由木陷,乙木后郁(滞)于谷道则为痢(小便滞下),前郁(滞)于水府(膀胱)则为淋(小便不断)。其治法总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达,则疏泄之令畅达。

[摘录3与(注释)] 桂枝苓泽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三钱,生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肝燥发渴,加阿胶。

[摘录4] 脾为湿土,凡病则湿,肝为风木,凡病则燥。淋家土湿脾陷,抑遏乙木发生之气,疏泄不畅,故病淋涩。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生消渴。其脾土全是湿邪,而其肝木则属风燥。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此木燥之原也。苓、泽、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此是定法。土愈湿则木愈燥,若风木枯燥之至,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仲景猪苓汤善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也。

      水性蛰藏,木性疏泄。乙木生于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温暖,温气左升,则化乙木。生气畅茂,乙木发达,疏泄之令既遂,则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涩。膀胱之热涩者,风木相火之双陷于膀胱也。足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与手少阳三焦并温水藏。手少阳之相火泄,则下陷于膀胱而病淋;足少阳之相火泄,则上逆于胸膈而病消。其原总由于乙木之郁也。膀胱热涩之极者,加栀子、黄柏,以清三焦之陷,则水府清矣。

[意义] 脾为湿土,凡(一般)病则湿,肝为风木,凡(一般)病则燥。淋家土湿脾陷,抑遏乙木发生之气(疏泄之气),疏泄不畅,故病淋涩。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生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其脾土全是湿邪,而其肝木则属风燥(脾土湿邪,肝木风燥)。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此木燥之原(因)也。(茯)苓、泽(泻)、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此是定(良)法。土愈湿则木愈燥,若风木枯燥之至,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仲景猪苓汤(方剂)善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也。

      水性蛰藏,木性疏泄。乙木生于癸水(肾生木),相火封藏,癸水温暖,温气左升,则化乙木。生气畅茂,乙木发达,疏泄之令既遂(如意),则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涩。膀胱之热涩是风木相火之双陷于膀胱。足少阳甲木(胆)化气于相火(三焦),与手少阳三焦并温水(肾)藏(与少阳相火之气并入肾藏)。手少阳之相火(三焦之气)泄,则下陷于膀胱而病淋;足少阳之相火(胆之气)泄,则上逆于胸膈而病消。其原总(原因是)由于乙木之郁也(肝郁)。膀胱热涩之极(严重)者,加栀子、黄柏,以清三焦之陷,则水府(膀胱)清矣。

[感悟] 脾为湿土,一般病则湿,肝为风木,一般病则燥。淋家土湿脾陷,抑遏乙木疏泄之气,疏泄不畅,故病淋涩。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生消渴。故脾土全是湿邪,而肝木则属风燥。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这是木燥之原因。(茯)苓、泽(泻)、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这是良法。土愈湿则木愈燥,若风木枯燥之至,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

      水性蛰藏,木性疏泄。肾生木,相火封藏,癸水温暖,温气左升,则化乙木。生气畅茂,乙木发达,疏泄之令顺达,则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涩。膀胱之热涩是风木(和)相火之双陷于膀胱。足少阳甲木(胆)化气于相火(三焦),与少阳相火之气并入肾藏。三焦之气泄,则下陷于膀胱而病淋(患淋病);足少阳之相火(胆之气)泄,则上逆于胸膈而病消(患消渴之病)。原因是由于肝郁。

[摘录5] 乙木之温,生化君火,木郁阳陷,温气抑遏,合之膀胱沦陷之相火,故生下热。然热在肝与膀胱,而脾则是湿,肾则是寒。寒水侮土,移于脾宫,则脾不但湿,而亦且病寒。其肝与膀胱之热,不得不清,而脾土湿寒,则宜温燥,是宜并用干姜,以温己土。若过清肝热,而败脾阳,则木火增其陷泄,膀胱热涩,永无止期矣。惟温肾之药,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热。若膀胱热退,则宜附子暖水,以补肝木发生之根也。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蛰藏,则精血皆下。其精液流溢,宜薯蓣、山茱以敛之。其血块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

[意义] 乙木(肝)之温,生化君火(心火),木郁阳陷,温气抑遏(遏止),合之膀胱沦陷之相火(肝温与相火合沦陷于膀胱),故生下热。然(由此)热在肝与膀胱,而脾则是湿,肾则是寒。寒水侮土(水反克土),(寒湿)移于脾宫,则脾不但湿,而亦且病寒。其肝与膀胱之热,不得不清(一定要清),而脾土湿寒,则(治法)宜温燥,是宜(于是)并用(加)干姜,以温己土。若过清肝热,而败脾阳,则木火增其陷泄(肝火陷泄程度增加),膀胱热涩,永无止期矣。惟(只是)温肾之药,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热。若膀胱热退,则宜(用)附子暖水,以补肝木发生(肝气上升)之根也。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蛰藏,则精血皆下。其精液流溢,宜(用)薯蓣、山茱以敛之。其(如果)血块注泄,宜(用)丹皮、桃仁以行之。

[感悟] 肝血之温,来自心火,木郁阳陷,温气遏止,肝温与相火合沦陷于膀胱,故生下热。由此,热在肝与膀胱,而脾则是湿,肾则是寒。

      寒水侮土(水反克土),脾土寒湿,脾不但湿,而且病寒。其肝与膀胱之热,一定要清,而脾土湿寒,治法宜温燥,于是并用(加)干姜,以温己土。若过清肝热,而败脾阳,则肝火陷泄程度增加,膀胱热涩,永无止期矣。只是温肾之药,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热。若膀胱热退,则用附子暖水,以补肝气上升之根。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蛰藏,则精血皆下。

[摘录6] 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者,膀胱热癃,溲溺煎熬所结。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溲溺之咸者,水之润下而成也。百川下流,则归于海,海水熬炼,则结盐块。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盐也。

      白物者,脾肺湿淫所化。湿旺津凝,则生痰涎,在脾则克其所胜,在肺则传其所生,皆入膀胱。膀胱湿盛,而下无泄窍,湿气淫泆,化为带浊。白物粘联,成块而下,即带浊之凝聚者也。与脾肺生痰,其理相同。淋家下见白物,上必多痰。泻湿宜重用苓、泽,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泻之。

[意义] 淋家或下沙石(尿结石),或下白物。砂石是膀胱热癃,溲(尿)溺煎熬所结。水曰润下(水有润滑尿肠道作用,润下为小便之意),润下作咸,溲溺之咸是水之润下而成。百川下流,则归于海,海水熬炼,则结盐块。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盐也。

      白物是脾肺湿淫所化。湿旺津凝,则生痰涎,在脾则克其所胜(木克土),在肺则传其所生(土生金),皆入膀胱。膀胱湿盛,而下无泄窍(无法疏泄),湿气淫泆,化为带浊。白物粘联,成块而下,即(为)带浊之凝聚(者也)。与脾肺生痰,其(病)理相同。淋家下见白物,上必多痰。泻湿宜重用(茯)苓、泽(泻),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汤)加茯苓、橘皮以泻之。

[感悟] 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是膀胱热癃,溲溺煎熬所结。

      白物是脾肺湿淫所化。湿旺津凝,则生痰涎,在脾则木克土,在肺则土生金,皆入膀胱。膀胱湿盛,而下无法疏泄,湿气淫泆为邪,化为带浊。白物粘联,成块而下,为带浊之凝聚。与脾肺生痰,其病理相同。淋家下见白物,上必多痰。

[摘录7] 女子带浊崩漏,与男子白浊血淋同理,皆湿旺木郁之证。内伤百病,大率由于土湿,往往兼病淋涩,而鼓胀、噎膈、消渴、黄疸之家更甚。是缘阳虚土败,金木双郁。燥土温中,辅以清金疏木之品,淋涩自开。庸工见其下热,乃以大黄,益败脾阳,谬妄极矣!淋家下热之至,但有栀子、黄柏证,无有大黄、芒硝证,其热不在脾胃也。

      一切带浊、崩漏、鼓胀、黄疸,凡是小便淋涩,悉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陈蒿、栀子、泽泻、桂枝,研末布包,热熨小腹,外以手炉烘之,热气透彻,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意义] 女子带浊崩漏,与男子白浊血淋同理(病理),皆(土)湿旺木郁之证。内伤百病,大率(大概)由于土湿,往往兼病淋涩,而鼓胀、噎膈、消渴、黄疸之家更甚(严重)。是缘(由于)阳虚土败,金木双郁。燥土温中,辅以清金(肺)疏木(肝)之品,淋涩自开。庸工见其下热,乃以(用)大黄,益败(加速衰败)脾阳,谬妄极矣(荒谬之极)!淋家下热之至(到来),但有栀子、黄柏证(用栀子、黄柏清热),无有大黄、芒硝证(不用大黄、芒硝清热),其热不在脾胃也(因为其热不在脾胃,而在肺肝)。

      一切带浊、崩漏、鼓胀、黄疸,凡是小便淋涩,悉宜(适用)熏法。用土茯苓、茵陈蒿、栀子、泽泻、桂枝,研末布包,热熨小腹,外以手炉烘之,热气透彻,小便即行,(这是)最妙之法。

[感悟] 女子带浊崩漏,与男子白浊血淋同病理,皆是土湿旺木郁之证。内伤百病,大概由于土湿,往往兼病淋涩,而鼓胀、噎膈、消渴、黄疸之家更甚(严重)。由于阳虚土败,金木双郁。燥土温中,辅以清肺疏肝之品,淋涩自开。

      庸工见其下热,用大黄,加速衰败脾阳,荒谬之极!淋家下热之到来,因为其热不在脾胃,而在肺肝。

      一切带浊、崩漏、鼓胀、黄疸,凡是小便淋涩,熏法为最妙之法。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相关文章

  • 2022.6.16

    四圣心源-阴虚

  • 2022-06-06

    四圣心源卷二-厥阴风木

  • 2022-06-10

    四圣心源卷二阳明燥金

  • 2022-06-08

    2022.6.7四圣心源卷二 少阳相火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 再次理解“中气不败,则人不死”。2016年下半年,有一个事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某个小女孩9...

  • 5.15四圣心源学习心得

    2022-05-15 5.15四圣心源学习心得 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悉...

  • 学习四圣心源,这张表格必须熟记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中,有一张六气名目的表格,原图如下: 我们学习四圣心源,这张表格必须熟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

  • 《四圣心源》读法

    拟将此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读。建立一个有血有肉的分析模型,其中需有病脉证症于一体。 除理解升降的核心之外,另补五行...

  • 四圣心源节选

    大抵腑脉浮数,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 腑气内交,脏...

  • 四圣心源 卷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圣心源》精要(8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mk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