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点了,儿子还在看书,我催促他赶紧关灯睡觉,他估计看的正入迷呢,很不高兴的回了一句:“不用你管!”我有些委屈,为你好,怕你眼睛累,怕你睡不醒,一赌气不理他了,自己去睡觉了。今天再回头想一想,我为什么生气?因为我是为你好,你应该感谢我,可事实是你却不领情。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做好人好事会受到表扬奖励,这种做好人应该有好报的逻辑很普遍,在我们的普遍的社会价值观中大家都认为“好人应该有好报”,当年的“彭宇案”在社会上的影响特别大,一时引发了网民该不该做好人的热议。
什么是好人?好人基于社会伦理道德层面来讲,倡导好人有好报是社会价值的一种取向;作为个体来讲,好人也会做坏事,例如溺爱并替代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这是对孩子成长的剥夺。
做好人的时候,如果你希求回报,在社会伦理道德层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心理层面上势必会受到挫折。社会关注的是群体,倡导大家做好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做不做好人取决于自己,有没有好报,自己说了不算。
心理学基本原则以自我为主导,关注自我是否强大,不去改变别人。期待好报其实是一种不合理的认知,这种认知会造成心理上的冲突和痛苦,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ABC原则,情绪源自于当事人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而非事件本身,解决的方法找到并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并时时保持觉察。俗话说的“好人不长寿,祸害遗千年”,从心理角度讲很有道理,“好人”利他不利己,“祸害”利己不利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遵循黄金法则:我希望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
反之,则是反黄金法则:我怎么对待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待我。
在我们做好心人的时候记住:做不做好人是自己说了算,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有没有好报自己说了不算,避免产生心理冲突。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我喜欢做帮助别人的“好人”,学习心理学让我们更加积极正向阳光,助人也是助己;有时候我们也会做一些利己的“坏事”,让自己多一些释放,少一些压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