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昨今读思

昨今读思

作者: lsg003 | 来源:发表于2019-09-25 22:23 被阅读0次
    昨今读思 昨今读思

    一、22:41睡,6:20起床

    昨天中午饭后,即回老家。原户户通天线坏,又买了免定位小锅天线,安上,能收70个站。又给老娘洗了头、脚,还洗了手巾、衣服,就赶回德州。

    昨晚觉乏,但仍去打球。

    今早就耍赖不起了。

    二、继续读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12讲》(16-60)

    培养敏锐最强有力的手段是美。美是顶峰,你从顶峰上可以看到那些没有理解和感受到的美的东西……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借助这种光,你能看得见真相、真理和善良,在这种光照之下,你会体验到一种献身精神和毫不妥协的精神。美能教会你认识恶并与其斗争。我把美称之为心灵的体操,是因为它能矫正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良心、我们的情感和信念。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面前能看见你自己。同时,也能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理解和感受美,则是自我教育的强大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德智体美世界观)

    语文课程是一门按着汉字和汉语的特点,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使他们得到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北师大王宁教授)

    美,似乎是打开观察世界的眼界。长期在美的世界里熏陶,再碰上坏的、丑恶的东西突然会觉得不能容忍。教育规律之一,就是用美把邪恶和丑恶现象挤跑。(苏霍姆林斯基)

    我认为审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才、思、情、趣,就像一朵花要有形、色、香、韵。缺少了“才”,课堂显得平庸;缺少了“思”,课堂显得肤浅;缺少了“情”,课堂显得枯燥;缺少了“趣”,课堂显得笨拙。但是这并非简单相加,而需要和谐统一:“情”与“趣”需要“才”来表现,需要“思”来升华;而“才”与“思”需要“情”来驱遣,需要“趣”来调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灵魂在场的清清音妙律,才能成就美的语文磁场。

    手中拿着小提琴,人就不可能做坏事。(乌克兰谚语)

    所谓“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一定的字数内)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愈大。一般的散文作者,或因懒惰,或因平庸,往往不能维持足够的密度。这种稀稀松松汤汤水水的散文,读了半天,既无奇句,又无新意,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的美感,只能算是有声的呼吸罢了。然而在平庸的心灵之间,这种贫嘴被认为“流畅”。事实上,那是一泻千里,既无涟漪,又无回澜的单调而已。这样的贫嘴,在许多流水账的游记和瞎三话四的书评里,最为流行。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一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辫子》)

    中国最浪漫的一条古驿道,应该在西北。最好是细雨霏霏的黎明,从渭城出发,收音机天线上系着依依柳枝。挡风窗上犹悒着轻尘,而渭城已渐远,波声渐渺。甘州曲,凉州词,阳关三叠的节拍里车向西北,琴声诗韵的河西孔道,右边是古长城的雉堞隐隐,左边是青海的雪峰簇簇,白耀天际,我以七十里的高速驰入张骞的梦高适岑参的世界,轮印下重重叠叠多少古英雄长征的蹄印。(余光中《高速的联想》)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余光中评价梁实秋)

    生命和体验的关系不是某个一般的东西与某个特殊的东西的关系。由其意向性内容所规定的体验统一体更多地存在于某种与生命整体或总体的直接关系中。(伽达默尔)

    现代技术与文明正在使人类的神经末梢与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然而,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丰富并不等同于生命内涵的丰厚。在语文教育中,应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个体生命要发展,就必须有丰富的体验。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还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历程。

    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在阅读中体验: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这些语言文字中包含着前人的生命体验,蕴藏着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流淌着生命的血液。语文教育就是要在这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中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并使学生获得生命表达的新的形式。

    在活动中体验:这里所说的活动既指课堂内的语文学习活动,也指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课程运行中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因此,活动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与成长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

    在生活中体验:教师要注意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生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生命体验得充实和丰富。

    出了城,一阵风吹过,也有黄叶飘落。每见到秋风落叶,华山总要想起飘零沦落这样的词语。这自然景象,多么像人的一生,春天发芽,嫩黄,生机勃勃,夏天茂盛,郁郁葱葱,秋后老来,一片萧索。时已值深秋,华山的心情多像这凄凉季节,不过,这眼前的寒凉,是为了长远的春天的到来,也是一件大好事。(郭馨允《小城闲记》)

    郭馨允,原名郭文允,曾用名陇山、陇山风、钟鸣。1948年,郭馨允生于我市崆峒区花所镇段沟村,祖上世代为农,小时酷爱读书,1966年被招进平凉丰收机械厂当工人,后曾任丰收机械厂党委办公室主任。1986年元月出任中共庆阳县委副书记,1992年任合水县副县长,其间两年多时间主持过庆阳地区文联工作,后调任庆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在从政和进行经济理论的研究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心中酷爱的文学事业的追求。多年来,他先后出版散文集《陇东初录》、《北地草》、评论集《姚学礼论》、论文集《陇山论文选》、长篇小说《小城闲记》。另有《郭馨允文集》一至九卷陆续出版。虽然不能用著作等身来赞誉他,但他地域特色鲜明、文风清纯自然的创作风格,在陇东地区以至于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独树一帜。

      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被专家评价为“现代官场现形记”的《小城闲记》。这部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描写城市和官场生活的55万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采用《水浒》笔法,通篇娓娓道来,波澜不惊,但他笔下所描写的人和事,很地道的方言,那些让人读来饶有兴味的传说故事,不啻是对陇东原汁原味的现代生活的忠实记录,他以自己的才智、以他最本色的文人的价值判断、以他的忧患意识和冷幽默共融的创作风格匠心独运描摹出的能让人读之忍俊不禁又心生悲凄的陇东民俗生活画,让他对民生和社会的关注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与他的小说相映生辉的,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是站在黄土高坡上的激情吟唱,他把陇东这块黄土地上人事风物不论巨细放在当今时代的聚光点上来省视,总能引发人很深的反省和思索。他的散文像风俗画、叙事诗、风物录,陇东黄土地上的红白喜事、节日风俗、土特产品、人际往来等等,总能让他用极通俗晓畅的家常话,叙述得生动传神,令人神往。

    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性这个官能可以说是有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因此他发展较为缓慢,也最难于发展;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的官能!认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是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产物。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结果当作手段。如果孩子们真能懂得理性的教育,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接受教育了。(卢梭)

    就好像黛玉和宝钗的形象,如果从“实用价值”来考虑,宝钗肯定更受欢迎,但是若从文学的审美价值来考虑,却是黛玉的形象更为深入人心。宝钗为了礼仪与大局(实用价值),压抑甚至消灭了自己的情感(审美价值),她在人事关系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结果是她自己成了生命的空壳——她成了一个健康、周全、无可挑剔却没了性情的纸上美人,如同她日常服食的“冷香丸”一样,她精致芳香,却没有了情感的温度和率真的性情。在道德意义上,她可谓善,但在美学意义上,她算不得美。因为从美学意义上说,情感的活跃是美,而情感的冷漠是丑。

    如何发问(有异处发问,无疑处发文、求同处发问、求异处发问),如何追问(追根溯源、顺藤摸瓜、见缝插针、反向求证、拓展迁移、情感助澜),如何促问(以矛盾促之、以材料促之、以置换促之、以悬疑促之、以情境促之,以活动促之)。

    凡是能够按真正的关系形成观念的心灵,就是健全的心灵;凡是满足于表面关系的心灵,就是浅薄的心灵;在比较观念和发现关系方面的能力是大或是小,就决定了人的智力是高还是低。(卢梭)

    所有的大人,都是变坏了的孩子。(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苏斯)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长大,在于遗忘。(《小王子》)

    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しが なおや,1883年2月20日—1971年10月21日),日本作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

    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其代表作包括《在城崎》、《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 等。

    三、继续读陈日亮《救忘录 一个特级教师的读书零札》(18-37)

    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带走,等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经典作品的优点是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使我们本来狭窄和贫乏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富,或者说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宽广和丰富。(余华)

    史铁生认为, “电视就是把文化档次往下压。我觉得电视剧什么的是把大众的思想和艺术趣味往底线推,而不是往上边提。”(《灵魂的事・代后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昨今读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nw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