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苑》(100)
鹧鸪天
唐人郑嵎有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双调,平韵,55字。此调所填之词很像两首七绝。上阕与七绝形式相同;下阕把首句拆成两个三字句,其它句式与七绝相同。另外,上阕后二句与下阕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词谱: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苏轼: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
林尽山明,翠竹掩隐着院墙。乱蝉鸣叫,衰草长满小池塘。空中翻飞的白鸟,时时可见;水面映照的红荷,细细飘香。
乡村野外,古城墙旁。我手拄藜杖,慢步闲转,依伴斜阳。有劳天公昨夜降下三更雨,让我平生又享受了一日清凉。
【简析】: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期间。词人描写了夏日雨后的乡村景象,表现了雨后游赏的闲适心情。
词的上片写雨后景色。词人用娴熟的妙笔,在短短四句中,就描绘了树林、青山、翠竹、隐墙;乱蝉、衰草、池塘;白鸟、红蕖共九种景物,形成一个从天空到水面,从远山到近池,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立体夏景图画。在这幅画中,既有衰败之物,又有鲜活之景,体现了词人在贬谪生活中,既饱含苦闷又追求超脱的矛盾心境。
下片刻画自我形象。词人依村傍城,拄杖漫步,面对斜阳,享受清凉。塑造了一个闲适自乐的隐者形象。这其中既含有词人仕途挫折后的失意情绪,也表现出词人随遇而安的一贯性格。
【注释】:
<1>翻空:在空中飞翔。<2>红蕖:荷花。<3>古城:指黄州古城。<4>杖藜:拄着藜木杖。<5>殷勤:多承,有劳。<6>浮生:短暂虚幻的人生。《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