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时候的好友之一在新西兰,不过他经常回国,每次回来都走上海,结果我们见面次数甚至超过本地同学,哈哈。
上次他回来我把见面地方选在家附近的环球港,他进来后比较吃惊,不住地说这里整的也太豪华了,新西兰哪里有这样的商场。
他要买个蛋糕给家人,我瞬间在点评上团了一个,然后径直走过去提了出来,就在他上个卫生间的工夫。然后他又被秒了:“国内实在太先进了,我觉得自己是乡巴佬。”
我们笑着说这算啥,现在街边卖早点的、烤红薯的,都可以支付宝或者微信扫一扫支付了。
他说真的好先进,现在香港和东南亚还有澳洲新西兰这边,硬件软件都赶不上国内喽!
我就说,你仔细看,其实国内的服务意识还是差很多的。他点头称是,笑着说那估计这一块是唯一还没被国内超过的地方。
这是第一个小故事。
2
月初我回了一次老家,谈不上阔别多少年,就不到两年吧,但是也是吃了一惊。
老家县城老早就规划了开发区和新区,但之前感觉都是落在纸上,而这次我看到了成群的新房子、新客站、新商场;晚上11点还人声鼎沸的大超市,可以媲美上海大商场的ShoppingMall,里面的餐厅装修的很不错,我们吃的杭帮菜,味道蛮正的,我恍惚中以为还在上海。
大润发飞牛网、屈臣氏、KFC,这些都不是山寨的,都在这里,生意兴隆着。
我们吃饭餐厅门口贴的
地产广告满天飞,不管文案是否优美,售楼小姐是否专业,的的确确房地产是在热火朝天中。
而回到老家镇上就更让我惊呆了:我家门口伫立起一个大超市,里面的商品陈列和标示牌,简直能和进口超市比啊。
镇上主街道新开了好几家母婴生活馆,初步数了下有8家!
还看到了马云粑粑的农村淘宝店铺和京东的刷墙广告,醉醉哒,效果估计也是杠杠滴。
我试着去理解这些变化,和家里的朋友以及邻居聊天。
有人说是高铁站确定在我们县了也动工了,是个利好;有人说现在政策好了,特别互联网那块,互联网本来就是很轻的东西,像外卖APP,在县城出现也是正常的;有人说生活条件好了,温饱解决可不得解决更多需要;有人说北上广房地产牛逼,三四线不行,但咱们家是县城,农村和镇上很多人有了钱在县城置业也是很大的需求,和三四线还是很不同的,还是很看好的。
3
这个故事和前面朋友的事情是不是好像没啥关系。
但其实细想,我觉得还有点类似之处。我朋友久居国外看到国内的高大上的那种惊奇感慨,和我回老家看到的飞速城市化的那种惊奇感慨,应该是一样的吧。
没回家之前,心里有个问题是模糊不清没有答案的,那就是城市化还有多少年,房地产还有多少好日子呢?
有这样的问题,说明我内心是有一些不安和悲观的吧,特别经历了上海及其周边房地产的非常妖的大半年之后。
回去之后,也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我有了一种观点和角度。
那就是:还是乐观些吧。为啥呢?
因为也许,不乐观会被这个世界淘汰。
这就是给我的启发,具体为什么,我又说不上来,就是一种感觉。
而我确信这种感觉是对的。
回家好像是时空旅行,对不?从国外到国内也是一种类似的时空旅行,反过来亦是。旅行最大的意义,或许不在于眼睛的观感,口腹的满足,而是,对脑袋的冲击和洗涤啊。你觉得呢?
文/郭小果,漂在上海的小镇姑娘
资深地产策划,LinkedIn签约专栏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