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天没有写读后感了。为了宏观经济学论文上个星期看了三本张五常的经济学书,被经济学的租值、用值、机会成本、上头成本、边际成本……搞得佩服佩服滴!在经济学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呀!
当然咯,今天写的不是经济学,是《我们仨》。5月25号,杨绛(本名杨季康)去世,朋友圈各种被霸屏,后来看到会长发了张我们仨的图片,我就问他借了这本书,昨天看完的。说实话,以前上学课本里出现杨绛的文章,我一直以为这是个男生呢!后来慢慢的才知道原来她是个才女、是个著名的翻译家。我现在对杨绛最深的印象就是钱钟书评价她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绛与钱钟书之间的那种命中注定的缘分让我第一次那么相信爱情,可以说比杰哥和娜姐的结合更让我相信这世间有那种冥冥中注定要在一起的感情。
《我们仨》读后感杨绛,105岁逝世,而她的女儿和丈夫接连在1997年,1998年离去,这将近二十年的独处,我不知道对于她来说,这二十年意味着什么,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相继离世,独留自己一人在世间,这种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或许很难很难体会的吧!我始终相信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旅途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在人际关系,知识才能方面都较其他人略胜一筹的钱媛才会得那些在当时无法治疗的病;感情生活,人生仕途成就非凡的杨绛才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任何一个表面越风光的人,他的背后有着更多平凡人难以承受的经历。
这本书的封面很朴素,朴素地让人第一眼就想拿过来翻开看,书页的质感也非常舒服。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给我最深感触的是第二个部分,这里面的内容完全是根据她自己的设想然后结合事实写成的,几度让人潸然泪下。读其中的文字,你会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他们是如此平凡的三口之家,可却又是那么的不平凡,读他们的故事,有好些自己家里的场景会浮现在自己的眼前,他们仨的那种生活相处方式,我觉得现在很多家庭都远远不及,任何一件小事,在他们眼中只要一家人一起,即使是在一个房间里三个人做着各自的事情,他们也会觉得那样很幸福,很美满,很愉快!第二部分中,故事的大环境是以驿道为主线,她每天都在驿道上行走,看着那路边的杨柳从嫩绿变为黄落到最后的光秃秃,她就这么重复着过着每天的生活,天天到小船上看望钟书,然后每天晚上都做着不再轻巧的梦,梦里的自己随着女儿阿圆的行程而行进着,直到最后,自己和钟书在同一天夜里看到阿圆,钟书让阿圆放心去吧,就这样梦里的阿圆消失了,自己在梦中再也找不到阿圆的痕迹了,没过多久,钟书也离去了,才想起来前一天晚上好像没有和钟书说第二天再见,就这样,钟书也再没醒来过,单留她一人“苟延残喘”!
《我们仨》读后感这故事的场地啥的自然是假的,可我们从中体会到,她面对最爱的人的相继离世有多么的痛,多么的苦。虽然说“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但当自己最亲的人离去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是难以像旁人述说的。杨绛在女儿、丈夫的离去后,唯一能见到他们的地方,也便是梦里了吧,以至于她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我想,她经历这种生死离别后还能有105的高龄,和她的见识,胸怀都有着莫大的关系吧!她也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也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所以她的豁达、乐观才能让她失去亲人后还能那么淡然的处世吧!
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我是很羡慕的,当然咯,人都是羡慕自己没有的东西的,但既然没有,也就不必太挂在心上了,任何一户人家的相处方式都是独一而又往往容易让人忽略的。第三部分是杨绛回忆从和钱钟书在一起后以及生下阿圆后的一系列事情,我记得有一个场景很有趣,钱钟书因为有一段时间在外面工作,时隔两年回来,这时候,阿圆是不太认得自己的的父亲的,总贴在妈妈身上,爸爸问“是你先认识妈妈,还是我先认识的妈妈呀?”阿圆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我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我相信他们之间这种有趣的故事肯定还有很多,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多留意身边的小乐趣。
我们仨,平凡而又触动人心的一本书,是一本让你相信这世间的亲情、爱情都是纯粹而又深刻的。
《我们仨》读后感2016.06.05看完极限挑战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