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全)

《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全)

作者: 518d28594477 | 来源:发表于2021-07-08 21:32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了《三十六计》之第十六计:调虎离山。

    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计,对孟获七擒七纵,决非是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力来稳定南方。从这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变,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打仗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夺取地盘,获得胜利。如果把敌人逼得“穷寇”如狗急跳墙,垂死挣扎,我方也因此损兵失地,就不可取了。放敌人一马,并不等于就是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和物力逐渐消耗。最后,我方再寻找机会,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原文是:“类以诱之,击蒙也。”

    意思是说:利用一些类似的东西去诱惑敌人,打击这种受我方诱惑的愚蒙敌人。

    “砖“是小利,是诱饵;”玉“是大的胜利,”引玉“才是是作战的目的,而”抛砖“只是为了要达到目的一种手段。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为了请赵嘏作诗,故意在赵嘏要去浏览的苏州灵岩寺的庙壁上题写了两句。果然,赵嘏见到常建题写的诗句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更好。后来,文人们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计策运用于军事上,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方圈套。我方再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

    公元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

    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现在的湖北勋县西北),绞城地势非常险要,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楚军气势旺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楚国大夫莫傲屈瑕见两军相持一个多月,仍无法攻下,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觉得绞城只可智取,不能强攻。便向楚王献上了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策。屈瑕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他建议,绞城被围已有月余,城中早就缺少薪柴用物,以士兵乔装打扮成樵夫的模样上山打柴的样子,引诱敌军出城动夺柴草。让敌人在前几天得一些小利,等到他们麻痹大意的时候,我们再趁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设伏兵断其后路,再将他们一全部歼灭,一举夺城。

    楚王依计而行,绞国士兵一连几天,收获不小。士兵们见有利可图,出城劫夺的柴草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上当,吞下了钓饵,便决定迅速捕大鱼。这天,绞国士兵像往常一样出城劫夺,“樵夫“见绞军又来了,吓得没命地跑,绞军紧紧追赶,不知不觉便进入了楚军的埋伏圈内。绞军哪里抵挡得住四面的伏兵,慌忙败退,又遇到楚王的伏兵断了后路,最终死伤无数。楚王趁机攻城,绞候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抛砖引玉”典型的战例就是:契丹抛砖引玉诱敌,唐军丢盔卸甲逃命。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和麻仁节四员大将西征,欲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是位颇有计谋的大将。他早就想到唐军声势浩大,如果正面交锋肯定对自己不利。于是,孙万荣在营州制造出缺粮的舆论,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

    唐军统帅曹仁师见一路逃回的唐兵都是面黄肌瘦,还从他们的口中得知营州内严重缺粮,军心不稳。听此消息的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军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是指日可待。张玄遇和麻仁节想夺头攻,听此消息更是火速向营州前进。他们一路上遇到从营州逃出的老弱残兵,个个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还愿意归降唐军。此时的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团心不稳了。

    张、麻二将日夜兼程,赶到西峡石谷。这个西峡石谷是个险要之地,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用兵之法来说,这里正是设埋伏的好地方。张、麻二将认为契丹军不堪一击,心中被夺取头功的念头所驱使,命令部队继续前进,进入谷中。黄昏时分,只听一声炮响,绝壁上面,箭如雨下,唐军人仰马翻,死伤无数。孙万荣亲率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很快,张、麻二将被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来的将印,写信给曹仁师,谎报已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赶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深信不疑的曹仁师火速穿过峡谷,赶往营州。结局便是,这支不知敌情的部队又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明天,我们将继续来看《三十六计》第三套的攻战计之十八--擒贼擒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zt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