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啃排骨的时候,亮亮突然捂着嘴巴哭起来。
“我的牙,被排骨咯了,好疼呀。”一边说,眼泪一边簌簌落下来。他真的很难过。
“呦,牙被咯了,一定很疼。让我看看。”我认真的帮他检查了被咯到的下牙,的确有些活动。
“我的牙会掉的。”
“好害怕牙会掉。”
“嗯。”
我摸着他的下巴,观察着他的下牙,他的眼泪一颗一颗的落在我的手上。
“我抱抱你好吗?”我把他搂在怀里,静静地,呆了一会儿。
“你要换牙了,牙会再长出来的。”
“换牙的牙可以长出来,被咯掉的牙是不会长出来的。”
“哦,原来你是特别担心自己的牙长不出来了。”
“是的,掉了就长不出来了。我的牙一个一个的掉了,我就没有牙了。我就不能吃东西,我就会死的。”陷入想法里面,他被自己吓住了。
“哦,原来你认为换牙的牙可以长出来,咯掉的牙不会长出来,所以特别害怕,害怕自己没有牙了。”
“嗯”。我轻轻的抱着他坐了一小会,慢下来,给彼此时间,让他的情绪,慢慢流淌。过了一会,亮亮逐渐平静下来。
我轻轻的对他说:“其实,换牙前,小孩子的每颗牙下面,都有一颗新牙也叫恒牙在那里排队等着。上面的牙一掉,下面的牙就会立正,然后喊一声‘到’,从下面长出来。你的这些牙,下面都有一颗牙在排队,等着喊‘到’长出来呢。无论是咯了一下的,还是自动掉的,下面都有一颗牙在排队。”
“哦,原来我的恒牙在下面排队。”好像看到了下面的牙齿在排队,亮亮彻底放松下来,甚至还有点像听故事一样的趣味。
我们讲了一会牙齿在排队的笑话,他就高兴的刷牙洗脸去了。
心得:当孩子处于情绪中时,别着急,慢下来,给他时间和空间,接纳和允许,让他的情绪慢慢流淌一会儿。
孩子的世界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知道的,孩子不一定知道。面对未知,他们的不解、担心和恐惧,这样的情绪,我们也有经历。在亮亮的眼睛里,咯掉的牙就不会再长出来,这是一件恐怖的“大”事。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经验来衡量,就会有“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颗牙活动了吗?会长出来的。”这样的说辞,在“劝”的背后,还隐藏着“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评判和教导。
情在理先,孩子有情绪,有时并不能用恰当的词汇表达,需要我们做个翻译,帮他把情绪表达出来。在咯牙事件里,疼的后面,亮亮有很多的担心,他被自己的想法吓住了。顺着情绪一开始的那根线,一步一步的,帮助他翻译出自己的恐惧和担心。孩子的感受被挖掘和看到、接纳的时候,才会放松下来,才有力量和兴趣来探究知识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这就是接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