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写于2016.8.31.)
1
今天跟着一个眼科大专家去看门诊。
进来个姑娘,宁波转院到上海,老公陪同,一只眼睛因为肿瘤“冰冻”,说是必须挖掉整个眼球,甚至上下前后一部分神经,手术完了,连假眼也装不了,那个位置就只剩上眼睑搭着下眼睑的大黑洞。
姑娘6年前得了眼眶肿瘤,手术成功,6年后复发。
医生说,你这运气算好的,我之前有个病人,特别精神一汉子,眼眶肿瘤,手术很成功,但3个月后就复发,半年后人就没了。
你运气算好的,半年内复发的人多的是,你却没事儿一般地活了6年。
这大抵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医生怎么跟病人坦白这么可怕的病情。
34岁的姑娘,身材娇小,丈夫一直陪在身边,你跟她说“幸运”,可这世上有那么多人根本不必遭受失明的痛苦,何况还是个漂亮的姑娘,不得不在脸上挖出个大洞。
还有个姑娘,问题相似,只不过那“瘤子”状的异物是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只是一直无法察觉。
“我这东西长了多少年了?”
“你多大?”
“啊?我42。”
“那就长了至少41年了。”
姑娘噗嗤就笑了,对身边的老公说,你看,都长了41年了,你也不多关心关心我,早点发现。
那姑娘身材匀称,很高,穿一席垂顺的黑色连衣裙,医生问她干什么工作的,她说她是拉小提琴的,经常需要上台演出。
“所以你要看谱?”
“对。”
“这个……”
姑娘眼球后方的异物和旁边的血管、神经都疑似黏连,开掉有失明的危险,但不开掉,任由其长大,失明几乎也是迟早的事。
姑娘很坚决地说,医生,我来过3次了,我们两个都决定好了,要预约手术。
“你再想想。”医生考虑到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失去一只眼睛可能是对事业毁灭性的打击,转头对我说,这样的病人,她心意再坚决,我自己也不一定下得了手。
包括前面那个病人,那么年轻,那么漂亮,肿瘤复发,挖掉眼睛,即使病人和家属再坚决,他自己都会纠结,这个刀是不是一定要开。
“医生,你别再让我考虑了,我们都决定好了,你让我们回去想想,我们可能又要犹豫了。”优雅的小提琴家这样求医生。
而那对宁波夫妇,一个下午,来来回回进出医生办公室4次,一遍遍问他,有没有什么不拿掉整个眼睛的治疗方法。
没有。
医学的限制有时候残酷得令人害怕,还兼有些愤怒。
2
记得我第一次去瑞金开血液病医联体成立大会的时候,走出瑞金的大门,特别恍惚。
台上的医生们会说,呀,我们白血病啊淋巴瘤啊发病率有多么多么高,治愈率多么多么低,掐指一算,每年似乎有数字极大的一批人死于这些疾病。
可走出医院,田子坊、日月光,透明的玻璃大楼、情调小店人群依旧熙熙攘攘,挤进地铁,那么多人,那么健康,那么正常。
医院的墙里墙外,仿佛两个世界。
3
和生死病痛沾边的事,多少都会带点悲或惨。
一个工程师,位居高层,家庭幸福,膝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但得了淋巴瘤,最后几天就只能躺在床上抱着女儿的照片喃喃自语,说看不到她们长大了;
一个来看急诊的孩子,本身病情并不严重,2000块左右就能搞定的小手术,因为凑不到钱,爸爸把他背回了老家“等死”;
甚至还有医生,胰腺癌一经发现就已经是晚期,给他看病的是他师兄,他明知道医学的无奈、医生的辛苦,但在生命的最后,他终日愤怒、辱骂、砸东西,从发病到离开不过半年;
上次去江西采访的医生,生于农村,30岁,贫困家里的顶梁柱,性情温和善良,他结婚生孩子欠了一屁股债,值夜班时却突发脑溢血,如今半身偏瘫,康复治疗师都说他最理想也不过是恢复到从前的50-60%,但他是一名外科医生啊……
这样的故事听多了,我常自问,我有没有为他们困扰过?悲伤过?感叹过?又该不该那样?
坦白说,没有,而且我也不觉得应该那样,因为不动感情才能保证我工作的客观。
4
采访医生们的时候,我常常问他们,您还记得您第一次见到死亡时的心情吗?
您在行医的过程中,哭过吗?
血液病/肿瘤/其他恶性疾病死亡率高,预后差,您做了这么多年,有无力感吗?
而面对那些大主任、大教授、大院长,我常常问他们,所以这么多年来,是什么让您坚持了下来?
我或许永远也忘不了他们的某些回答。
一个胆道外科医生自豪地说,XX部位肿瘤手术中最难的手术是XXXXX,这个手术我们医院如今在全国开得数一数二,我问他,5年生存率有多少?他说20%。10个开刀的人里只有2个能活过5年,这数字多么可怜;
一个血液科医生,母亲做的是迎接新生命的朝气蓬勃的新生儿科,她做血液,她妈妈不理解地问她,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不断送走生命的科室,她说,每减少一次死亡,她就能获得一份成就感;
一个当过军医上过前线的医生说,他23岁的时候上了战场,敌人一个线型导弹打在了他们哨位上,5人负伤,他们组里有52个人,只有他一名医生,其中一名战士烧伤休克,他想都没想就用自己的被子裹着他送去了后方。他说,在20多岁的时候,他已经比同龄人把生死看得通透;
还有一个去过唐山大地震救援的医生,去之前根本不知道唐山发生的是地震,到了那里,看到尸殍满地,没有时间震惊,就投入救援,救一个就算一个,害怕,是回过头来想到的事;
……
如果他们把自己的同理心放大,想要保持冷静恐怕也会变得困难。
5
我喜欢像这个眼科医生这样有“真性情”的医生,对患者来说,他的犹豫会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但我也很清楚,理智在那里,他的犹豫撑不了太久。
因为悲悯之心并没有什么X用。
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影响判断的反作用。
那些“悲惨”的故事,只是教会我们了解这个世界,让我一边逛着来福士,喝着星巴克,用Mac写着文章,一边深刻地明白,这个世界上,还在同时发生着很多不一样的事。
或好或坏。
我不会因为这些故事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但我会理解这世界的繁杂与无奈,对生命的不同形态变得更宽容,更柔和。
更坚定自己想要以记录故事为终生事业。
6
柴静在《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演讲里说,温总理曾对她说过,中国大地上的故事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要执着。
世界并不完美,但我们都要“不言乏力、不言放弃”。
医生治病救人也好,我记录故事也好,都不必在意那转瞬即逝的情绪,要执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