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条街是否古老,大体上都是看路面的砖石是否被踩踏的光溜,沿街的建筑不管是砖石还是土木是否已然斑驳腐朽,这些印记是钢筋混凝土和油漆打造的仿古复制品没法呈现出来的。
只打造外观是保存一份古街的古朴最简捷粗暴的手段,然而事实证明自服务业转向风口吹响以来,各地倾力投资的以提升旅游价值为主的各朝各代历史遗迹鲜有成功的。人气顶多停留在了新型购物餐饮点,与彰显悠久历史底蕴的初衷相去甚远。
反观诸多被挖掘出来的原生态古城老街,由于缺少商业氛围,充斥着烟火气,实在不适合基建狂魔施展手脚,所以很难得到风投的青睐。幸得如此,这些地方才从近十年的拆建浪潮中幸存了下来。并随着新生代游客的成长壮大,变成了各种网红名片,成了当地的引流巨擘,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苏州的甪直、同里、山塘、平江等,当属其中的幸运儿,大部分自隋唐以来都是历经千年,而南宋后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更被清朝的曹雪芹形容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在大一统的背景下,仅仅蛰伏沉寂了半个世纪,如今又一次焕发了青春,每逢佳节,古街上必定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尽管这些古镇老街的存在,并不是以商业为主,但是商人见到如此庞大的人流人气,哪能轻易放弃在那里摆摊设位的机会,于是短短十来年光景,老街两边再找不到一个原住民,全给商人们租了去。
古镇老街外观上依旧如故,除了多了各式招牌,不仔细还看不出来骨子里的异性变化。倘若有人在古镇老街的某个地方驻足停留,留意人来人往的人群,你就能听到见到其中蕴藏的危机。
商人们在狭窄局促的店面里出售最多的就是丝绸制品,曾经的生活必需品被标榜成了工艺品,比对同一街面的十来家同款商品,价格迥异。就算是同一碗苏式汤面,先不说比老街外要贵近一倍,相邻两家的价格也要差个五元十元的,这样的现象本质上和欺客宰客并无不同。更有盲开河蚌卖珍珠的店铺伙计,连基本的植珠常识都没有,胡乱介绍河蚌年(龄)轮。
诸如此类,原生的文化底蕴正在慢慢被侵蚀,不得不怀疑最后和新建仿古街区一样徒有其表。
真心希望,所有的游客仅仅是去那里走走看看,不要较真的去店里消费,否则一时的兴起必将埋下窝瑟的种子,等它发芽之时,也就是这个古镇老街消亡之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