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火遍全国的《健康歌》的歌手范晓萱参加综艺节目《奇遇人生》,在节目的采访中,她谈到母亲的一个电话时,泣不成声。
电话中,妈妈说:
我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你有上节目,然后又把你之前的一些表演、MV之类的视频又看了一遍。妈妈想跟你说,你真的很棒,那个时候妈妈没有支持你,妈妈现在跟你说对不起,不知道这个鼓励会不会来的晚了一点。
范晓萱在讲妈妈说的这段话时,几乎全程都在流泪。
她拼命地压抑自己激动的心情,冷静地跟妈妈说:“妈妈,谢谢你,你给我的肯定永远不会太晚,这对我很重要。”
不知道范晓萱妈妈的这句肯定,在她内心,究竟等了多久,期待了多久。当妈妈猝不及防地在电话中说出“你真的很棒”时,相信她的内心有高兴、有释然,亦有感动。
有时候,我们走了很远,得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但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及父母的一句“肯定”来的更重要。
因为,千千万万的别人,都比不上父母在我们心目中的重要性。
但无论如何,范晓萱依然是幸运的,可能等的有点久,但终于等到了。
不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心里有多苦?
有一部电影,叫《闪亮的风采》,演绎了一个不被父亲肯定的孩子,如何被摧毁的故事。电影的故事,根据澳大利亚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的真实故事改编。
影片的主人公大卫·赫夫考,从小在钢琴上展现了过人的天赋,父亲彼得是他的启蒙老师,对他要求严苛,极尽控制之能。
大卫对于父亲彼得来说,是梦想延续的工具,更是可以随意操控的棋子。
因为父亲从小想学音乐,却遭到家人反对。他把学音乐的期望寄托在了儿子大卫身上,要求大卫必须要赢,要挑战世界上最难的曲子。
在父亲的控制下,大卫每天都在练琴,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是,大卫看起来并不快乐,他永远蜷着身子,缩着脑袋,脆弱、呆滞、顺从。
随着大卫的天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欣赏,他有了去往国外进修学习的机会。
第一次,是美国。
第二次,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但是,父亲还有另外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一家人必须在一起。所以第一次的出国进修学习机会,被父亲拒绝了。
而第二次,大卫第一次说出自己的心声:“ 我长大了,我能自己做主。”
但这一次自己做主的代价,是与父亲的彻底决裂。父亲告诉他:“如果你去,你将不再是我的儿子。你将会终身受到惩罚。”
一边是爱的钢琴,一边是父亲的反对。大卫在英国学习钢琴的日子,每一刻都在挣扎和冲突中度过。
但是,他一直记得,父亲曾说,如果他弹出世界上最难的曲目《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会为他感到骄傲。
后来,大卫真的做到了,演出空前成功。演出后,他抱着最后的希望回家,希望与父亲和解。
他打电话回家,说:“我回来了。”父亲一言未发,挂断了电话。这一次希望的破灭,最终压垮了大卫,他患上了精神病,住进了医院。
这是一个没有得到父亲肯定的孩子,最后的选择。
父母的肯定,是儿女最坚强的后盾
作为父母,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离你而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不肯定他、始终给他冷脸。
不出三五年,再孝顺、再不计较的孩子,都会为父母的态度感到心灰意冷。
即使他们嘴上不说,心中的芥蒂也会始终存在。
从不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即使长大成年,还会一边为父母的不认可感到难以释怀,一边又无比渴望父母的肯定。
作家三毛的父亲是一名高知分子,但三毛学习却十分差,初二就辍学了。
因此,父亲对她颇为苛责,后来,三毛开始写作,对她的作品,父亲也是不喜甚多。
她给父亲写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看了让人心酸:
这一生,我的丈夫欣赏我,朋友欣赏我,手足欣赏我,都解不开我心里那个死结。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但作为律师的父亲,一却直都没有顺应女儿的期待,肯定女儿。
这让三毛感到很受伤,觉得自己和父亲在进行一场“战役”。只有这场“战役”赢了,自己才能从家庭带来的自卑中走出来。
父女俩的拉锯战,一直延续到三毛发表了《朝阳为谁升起》。
父亲读后,留下了一个纸条称赞女儿: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
就是这一份迟来的认可,让三毛停止了从家庭叛逃,甚至在爱人荷西走后,支撑着她回到家中陪伴父母,在尘世多留了几年。
知乎上,有网友吐露自己的心迹:
我三十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还是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
是她没长大,心理不够成熟吗?不是的。
从未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心里都有一个遗憾的黑洞。这个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而会逐年扩大,逐渐吞噬他们成年后的生活。
而解药,只有一种:父母迟来的肯定。
唯有父母的肯定,能让孩子心中这个黑洞慢慢被塞满、填平,直至彻底修复。
渴望被父母肯定,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而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则是每一位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父母一味打击、漠视孩子,孩子怨怼、叛逆,而是父母肯定孩子,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你的孩子,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多认可,少否定,这才是明智父母的应有之义。
转自心灵成长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