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读书圈
内 篇
齐物论
【译文】
6、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限。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是与非的出现,便是“道”亏损的由来。“道”的亏损,是由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果真有形成与亏缺?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调节音律,惠施乐于倚着梧桐树高谈阔论,他们三个人的才智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一直从业到晚年。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与别人相比标新立异;他们总想把自己所爱好的学问和技艺,能够向别人表现出来。于是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死守在“坚白”的昏昧之中;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虽无成就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之论,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不在事理之中追求自己所认为是的,而是把一切是非都寄托在寻常事理之中,这就叫作“以明”。
《庄子》——内篇——齐物论—6拓展:“坚白同异”:
先秦名辩思想中关于"坚白" 和"同异" 两个问题的学说和争论。惠施提出了"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万物毕同毕异"和"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强调事物相对性的同异命题。公孙龙认为坚和白必然是互相分离而且独立自藏着的。
后期墨家则强调万物之间既有类之同又有类之异,肯定事物同异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并认为坚和白也不是绝对分离和排斥的,而是可以同属于石的。这就是先秦在"坚白"、"同异"问题上争论的主要论点。坚白同异之辩是当时名实问题争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先秦哲学思想和名辩思想的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
冯友兰在1933年最先称惠施为“合同异”派,称公孙龙为“离坚白”派,并称他们“合同异”、“离坚白”思想的辩证分析为“坚白同异之辩”。一些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学者认为,惠施虽然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但并没有否认事物的绝对性。他说天之高与地之低是相对的,但又承认天在地之上,天不会堕下来;他说山与泽同高,是说有的山跟有的泽同高。惠施强调同异的相对性,不是否定同异的绝对性。公孙龙一方面提出了“离坚白”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同异观,认为同类中必有共同点,但有共同点不一定是同类,“白马”与“马”都有马形的共性,又有各色与一色的区别,在坚白同异的论争中,墨家一方面批评了公孙龙“离坚白”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但也继承和发展了惠施、公孙龙思想中合理的同异观。有人则认为惠施是只讲同不讲异的“合同异”派;公孙龙是只讲离(异)不讲合(同)的“离坚白”派,而墨家的同异观是与惠施、公孙龙完全对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