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干”对应的繁体字有四个,“干”、“乾gān”、“榦”、“幹”。为避免表述混乱,我们将其标注为“干1”“乾2”“榦3”“幹4”。
(一)其中读作“gān”的,对应“干1”“乾2”。
“干1”作名词,指①盾牌,如“干戈”;②姓氏;③水边,如“江干”“河干”;④干支,如“天干地支”。
“干1”也作动词,指①冒犯,如“干犯”;②牵连涉及,如“干连”“干涉”;③追求,如“干谒”“干禄”。
“乾2”作形容词,基本义是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如“乾燥”“晾乾”。其他如“乾洗”“乾粮”“饼乾”“萝卜乾”等词语,均与“没有水分或水分少”相关。
“乾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表示“只具形式的”、“徒然地”、“空虚的”,如“乾笑”“乾咳”“乾妈”“乾着急”“外强中乾”“乾净”等等。
(二)读作“gàn”的,对应“榦3”“幹4”。
古代用版筑法建墙,夹版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夹版两侧、各端均用直木撑住。“榦3”,正是指这种起固定作用的木柱子。“榦3”,由这种支柱作用引申为“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如“树榦”“骨榦”。
这个意义的“榦3”,在实际使用中常被“幹4”取代,这一情况唐代已经流行起来,写成“树幹”“骨幹”“幹道”“幹部”等固定下来。换言之,“幹4”表示“本”的意义是从“榦3”那里借来的。
“幹4”作动词,指担任、从事,或做某事,如“幹活儿”“幹事业”“幹仗”等。也可以用来形容能干的人,有做事的能力,例如“幹才”“幹将”“幹练”等。
作为骂詈语讲时,写为“幹4”,应该是基于“做某事”一义的隐晦表达。
古籍文献的繁简转化,常常会出现对应的舛误,例如“麺”、“面”;“餘”、“余”等。根据这个指南,校对电子化的古籍文字会有一些帮助吧。
简体字“干”对应繁体的用法指南2016年10月3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