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叔的这25条戳心建议,没有废话,又很实在。嗯,适合整理成干粮,常备着。比如一个很重要的点:个人价值的提升。
一般情况下,我们一想到提升个人价值,会想到两个东西:读书、帮助他人。
但在这些建议里,猫叔反复强调的,并不是这两点,而是这几句(前面一句是我的翻译,后面是猫叔原话):
- 尽自己一切可能,与富人产生链接,深入交流。
- 一年至少找20个你眼中的富人,跟他们深度交流。
- 如果你还有仇富心理,你是很难富起来的。
- 想办法创造跟牛人一对一面谈的机会,人越少,交流质量越高。
- 如果你还没成为富人,可以去为富人提供服务,你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 挣到钱,先别想着好好享受,去投资流量,去加入更牛的圈子。
为什么猫叔不苦口婆心的让我们一年读多少本书,或是帮助多少人,反而是让我们主动去链接富人呢?
1
这里我们首先得理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富人?我总结了两层定义:
- 第一层定义:物质资源富有的,衣食住行条件相对优越的人群。
- 第二层定义:精神资源富有的,格局、认识层次、品行相对更高的人群。
那为什么猫叔会提及“你眼中的富人”呢?
因为富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相对“穷人”来说,是富有的。所有我们就把他划分富人这一行列。
但通常来说,我们会不自觉的用第一层定义来划分富人,从物质资源来考量。其实相对第一层定义,我认为第二层定义更加重要。
梁宁老师在她的产品思维课里,针对判断一个人,提到了5个关键字:感知层、角色层、资源架构层、能力圈与存在感。
比如我们去相亲的时候,会看到对方的照片,进而了解他的收入、兴趣、爱好,等等,这些均属于感知层,是第一性感知。同样,“富人”有多少物质资源,他的生活过的怎样,是我们能清晰感受到了。
但这是最外层的感知,也正因为是最外层的感知,所以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误解。比如,他的富有状态大部分来源于父辈的慷慨。
因此, 我们需要向更深一层挖掘,直至他的本质——存在感。即,清楚他自己对自己存在的定义是什么。
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能力圈和资源架构,并且他会为了自己不断更新的存在感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与资源架构。从长远来看,这才更应该值得我们深入的链接和接触。
2
既然我们借用梁宁老师授予的识人方法论,可以最大化优化自己的注意力,大概率的将自己的时间用于高价值的人或事上。
那为什么猫叔要让我们不断的去更新自己的圈子,不断的去结实更多的富人呢?
我理解这背后的逻辑是:反塑造。
和语言一样,环境对我们的行为、习惯和认知具有很大的反塑造能力。
比如现在很火的一个观点: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也不是空穴来风。
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报道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3成落至1成。
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相关研究人员也总结说:
随着高考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考生的高考成绩除了与考生本身努力有关之外,考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也至关重要。
由此,环境的反塑能力,可见一斑。
那么,将这个现象作用在我们自己身上:
如果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活跃在一个高质量的,有很多“富人”的圈子里,那你说我们会受到他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么?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大概率的。因为这就是我们能拥有的,有别于常人的成长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