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初见闻“吃”
在福建区域已经跑了十天了,走过了南平市,三明市的沙县、永安、尤溪、大田,龙岩的漳平。也见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就说说几个名词。
跑市场的过程中,遇到几个名词:扁肉、粿条、边锅、老鼠板。这些名词都是吃的,你可能觉得前面几个名词还能理解,那个老鼠板是什么东西,难道是老鼠肉做的,实在不可思议,其实我开始也一样,不过了解后就明白了。
我接下来一个个的名词来解释下:首先是扁肉,先上官方解释:扁肉一般指沙县扁肉。沙县扁肉是由馄饨演变而来的。是福建沙县传统的地方名点,属于闽菜系。各地对馄饨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四川称“抄手”,广东称“云吞”,武汉称“包面”,江西称“清汤”,江苏称“淮饺”,新疆称“曲曲”等等。其实扁肉的制作很讲究的,据说是拿刚宰杀的猪肉,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不断的用木杵敲打而成的肉馅。
粿条,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吃的,引用百度名词解释,粿条(guǒ tiao)是广东潮汕地区、福建闽南地区、台湾、海南、等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粿条”一词是潮汕地区、福建闽南地区叫法,同属于河洛语系地区的海南、广东潮汕、福建闽南、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则将其称为“粄条”。粿条与河粉看起来差不多,但是粿条不同于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弹性。另外闽南、潮汕、海南和台湾地区对于凡是用米粉为主料,面粉、薯粉等辅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或“粄”。所以河洛语系地区的所谓粄、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但包括的范围又不单纯是“糕”。而用米粉调成浆蒸成薄片切成条状的叫做“粿条”或“粄条”,广东潮汕地区和台湾也有称为“粿仔”或“粿仔条”的。而今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可见到粿条,甚至成为当地的小吃,这是由于当时大量闽、粤移民把粿条带出去的。
边锅,成品像北方的面片汤,其实是锅里烧水,将面粉活成稀糊状,沿着锅边倒入,等烧干熟后拿锅铲将面皮铲下,与汤一起烧,在搁入蔬菜、扇贝肉等调料烹饪而成。
最重要的“老鼠板”来了,这其实也是用米粉制成,类似于我们吃的粗粉条,可炒也可煮。不过吃的时候有一端是尖尖的,还真像老鼠尾巴,
这个近日在福建的见闻,都是吃的,既然出来了,就吃些地方特色。后面肯定还有新的发现,以后继续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