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的路上,我们有时会安于现状,善于满意。有的时候,在别人的旅程里,在他人的故事中,又会看到自己的差距,需要努力的地方。今晨,我又从别人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在阵阵的心灵感悟中,我似乎又获得了一些继续前进的力量。于是,我立下了这样的宏志:且行且学习,不断进步。
人到中年,事业基本稳步,却因为自己对待工作的热情逐渐减少,似乎有种快要成为社会边缘人的感觉。然而,尽管自身基础薄弱,我还是不想就此沉沦,坐等养老。在勤奋的道路上,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又在与别人的交流对话中,越来越发现自己的不足。苏东坡最初的对联“识便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狂言我不敢靠近,就连他后来谦虚的把对联改为“发奋认识天下所有的字,立志读完人间全部的书。”的大志我也只是感慨其志向的远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程,我们只能尽力,且能识尽?“人无志不立”,我想多读一些书,更多的了解祖国语言文字;我想多游览名山大川,践行历代文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宏伟志向。怎奈年轻时胸无大志,几乎没有读书。哪怕上学十几年,也没有真正的读书,只是啃食教材而已。现在的我开始喜欢读书,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读书。这些年,书架上的读本越来越多,我也在闲暇之余不断的啃食着青春年少时对于读物的欠缺。
书是人类灵魂的精神食粮,它能使浮躁的心归于平静。人到中年,有些时候情绪会低落迷惘。当你失落的时候,读书是情绪最好的疗养剂。有人说现在是快餐时代,根本没几个人还会静下心来读书,大家的空余时间都被各类的抖音、短视频占据着。娱乐形式简单,而且快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据说这些短视频能快速的放松心情,符合大众需求,可是我始终走不进这些快餐式的娱乐。我也尝试过,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快乐,时间耗费了不少,笑过乐过之后,到头来也是一场空虚,更加寂寞。只有在书籍里,在一本本纸质的书里,我的内心才会平静、安宁。
上学读书时,初中老师经常会用“一壶摇不响,半壶响叮当。”的俗语来讽刺那些高傲自大的同学,那时不太懂得它的意思。后来,我也似乎觉得自己很有成就,能教出一群群优秀的学生,就有点飘飘然了。这些年闲下来之后,我不再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工作上。闲暇之余,我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关注一些有趣的公众号。对外界的了解越多,越觉得自己的肤浅,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少。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了。因为有了心结,发现不足,人变得沉闷,有时甚至会郁郁寡欢。觉得自己活得没出息,自卑无能到不敢见人不敢说话的地步。我想这是一个中年人的恐慌吧,我也正确的看待自己内心虚无的毛病,尽量的调节自己,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充分得到满足。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感谢人到中年的我还能有一份不甘休息的内心。哪怕一直在强调“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可是人到中年,力不从心。“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的总结已经在大部分中年人身上得到明显的论证。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要坚持还是需要一定的毅力。今天还能在百忙之中发表这样的感叹,它源于清晨收到的那篇关于描写家乡果邦安家营的文章。这个大山深处的绝美营寨我是亲自去过的。在那个艳阳高照的初春,在朋友的带领下,我们四个驱车经过很长的乡村公路,又走了一大段笔陡的下坡上坡路之后,才来到安家营。只是由于了解不多,知识狭窄,我们四个虽然亲眼目睹了安家营的险峻,也没走进它的灵魂。只能在一阵阵的感叹,“哦呵”中不停的拍照,长久的感触,却无法用实际的文字把它展现于笔端。正因为这样,我再次发现了自己的肤浅,这不是用简单的“愚笨”之类的词汇就能敷衍的。我想,哪怕勤也不一定能弥补我的拙,哪怕我读了很多书最终还是满腹空洞,哪怕我写了很多篇文字也找不到一篇有质量的见人,我也应该坚持。“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及时反思,及时弥补,才能进步。
“抓住时间的尾巴”是我与一个知心朋友的约定。任何时候,要想做一件事情,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永远都不晚。所以,不用年龄来定论自己该不该去做,关键是要不要行动,怎样去坚持。历史上老年成功的励志例子不胜枚举,不说效仿,用他们来鼓舞一下斗志,至少也算上进了。成不了名人不怕,尽力做一些事来充实自己的余生也可;不为世人知晓算不了什么,能不负此生,当行到生命尽头的一天,能安心的闭上眼睛,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