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重在写人物,人物重在写心理。某一个场合,某一个人物,言行同于心想,为正向描写;反之,为反向描写。就以钱钟书《围城》中的一小段,说明之。
一艘法国邮船正驶向中国。甲板上,苏文纨戴太阳眼镜、躺在帆布椅上看书,衣服极斯文讲究。这时候,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孩,张臂扑向她,小孩的母亲急忙道:
“(小说原文)你这淘气的孩子,去跟苏小姐捣乱,快回来--苏小姐,你真用功!学问那么好还成天看书。孙先生常跟我说,女学生像苏小姐才算替中国争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呢?像我们白来了外国一次,没读过半句书,一辈子做管家婆子。在国内念的书,生小孩儿全忘了--吓!死讨厌,我叫你别去。你不干好事,准弄脏了苏小姐的衣服。”
上面,小孩的母亲所说的话,为心所想,故为正向描写。下面,苏小姐的言行,非心所想,也就是反向描写了。
(小说原文)苏小姐一向瞧不起这位寒碜的孙太太,而且最不喜欢小孩子。可是听了这些话,心上高兴,倒和气地笑道:“让他来,我最喜欢小孩子。”她脱下太阳眼镜,合上对着出神的书,小心翼翼地握住小孩子的手腕,免得在自己衣服上乱擦,问他道:“爸爸呢?”
钱老将专研心理学的收获,三分之二给了方鸿渐,三分之一给了赵辛楣。何出此言?
小说中,方鸿渐常对人讲“心理现象”,赵辛楣留学“旁听过一门外交心理学”。然而,学归学,用归用。二人都没想到苏小姐会嫁给那个姓曹的。再有,赵辛楣未参透方鸿渐心中并没有苏小姐,方鸿渐却看清赵辛楣追求苏小姐的心理活动。一主角,一配角,心理学做支撑,交织成一幅社会人丑态图。
当时,钱老之所以写此小说,借用方鸿渐所说的话,就是:“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那一次,赵辛楣请客。席上谈到婚姻,褚慎明说英国有一句古话,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苏小姐说法国有类似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当然了,《围城》也有瑕疵。这就是方鸿渐不在场,却冒出本属方鸿渐的调侃句子。举一个例子,“鸿渐赞美他夫人柔顺,是在报告订婚的家信里。方遯翁看完信,叫得像母鸡下了蛋,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文中,黑体字,不多余吗?该去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