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都需要有素材充实。
现在提到的积累素材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而且我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久。斗转星移,初心不变,只是积累素材的方式今非昔比,现在有了更好、更便捷的方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记本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奢侈品。如果得到了一个本子,就会如获至宝,里面除了列一些学习计划,基本都用来摘抄歌词和喜欢的句子,还在边角画上小画。下课了打开本子,和同学们挤在一起唱歌,当时这个本子利用率最高,没有一天不去翻看的。没想到当时的自己一不小心成了如今手账的“鼻祖”。
初高中时,港台剧流行,美丽潇洒的港台明星被印制在了不干胶上。孩子们会把零花钱省下来买粘贴。按照不同的电视剧把他们分好类,闲时和喜欢明星的同学一起欣赏美美的不干胶,讨论着电视剧的精彩剧情。这算是最初的积累图片吧!
有积累素材习惯的人一定都有过剪贴的经历。初中时,我翻看亲戚家大爷看过的《老年报》、《老同志之友》,然后找到里面喜欢的内容剪下来,直接贴在本子上。这样既可以方便看到精选的内容,还节省了摘抄的时间。
九十年代后有了电脑,积累素材就可以在电脑上完成操作了,可以任意复制粘贴,随意增删,而且输入关键字后,查找起来也更便利了。
现在手机操作让积累素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看到公众号里好的文章可以收藏起来,还可以加上识别标签。有灵感时,随时可以语音录入,还可以利用很多工具去积累素材,比如印象笔记、石墨文档、手机备忘录等等。
但正因为一键可以收藏,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没有整理好的素材库就是垃圾场,我们要舍得花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好取舍,有所侧重,梳理好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事倍功半。
没有素材库的人和没有利用好素材库的人,写文章靠调用自己的记忆力,写着写着,当灵感不闪现时,就有干枯的感觉。在坚持一段时间日更文后,就会进入瓶颈期。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想要走的更远,做的更好,先做好素材积累工作,好好学习怎么使用、利用工具,才能让素材库为我们所用。没有准备的人生不值得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