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答题套路老师们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大家只管按照套路往里套就没错!”这是前几日下乡听课上课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今日又闻听“看到这道题你们立马会想到题目有哪些作用?”末了,又着力强调:“你们一定要按照老师平日里教给你们的方法去做题,避免与参考答案有出入!”评课的时候我提出质疑:答题技巧等同于答题套路吗?一位老师思考后道出了心声:“我经常给学生讲,答题模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模式是万万不能的!”
我想让自己“不要让套路限制学生思维”的观点有更多支撑,坐下来百度“答题套路的危害”没想到出来一大串全是介绍答题套路的标题!我顿时愕然了:难道答题套路真的是万能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在反复强调套路的进程中固化学生的思维,可是教学的重心在变化,育人理念在更新,我们那老一套还管用吗?
翻阅学生试卷,读不懂文胡乱套用答题模式者比比皆是,曾记得有道议论文阅读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学生硬是把记叙文阅读的语言赏析知识点列举了6条,阅卷老师惊叹孩子超人的记忆力和有条不紊的表达力之余又有何感想?可悲可叹:我们硬是用死板板的答题套路限制了学生思想,也将孩子们灵活、创新的逻辑思维活活套死!
也许你会问:不让强调套路怎么才能将该讲的知识点讲明白?该得的分数得完整?我也只能淡然一笑:病根还是应试教育在作祟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催化下,语文课程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和功能,阅读不再深入阅读,而是换做答题模式的识记,学生很多时候在没有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去套答题模式,出现了答案满当当,细辩不着边的局面。
我们语文老师该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
我想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读起来!读懂文意是根本!
在日常教学中,每当教到一篇新的课文,学生们只是走马观花的略读一遍,布置的预习只停留在表层内容的把握上,至于深层的东西等着老师来讲解,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缺少自己的思想,不会做批注,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不深不透,一方面跟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丰富有关,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思维不够开阔,不善于创造性思维,不能大胆进行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尝试,首先,预习作业时会留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他们的注意力能相对集中一些,而且必须写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每个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不同,经历有别,从小受到的教育各异,他们的生活经验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阅读经验也是如此。当他们把自己所独有的这些经验带到文本解读中去,每个人的感悟就会呈现出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状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到课堂的生成,学生思维的火花可能在课堂交流中突然冒出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创造性的思维结论,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也能得到发挥。最后,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言为心声”“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作家完成一部作品,都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如果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共鸣。朱自清的《背影》是经典名篇,不能按照已有的教学经验讲几次背影几次流泪,而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比如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平时的生活点滴,讲到动情处竟至于潸然泪下,这是对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那个细节的解读,没有生活经历,就不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的。不管是何种方式的阅读,都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真正的阅读是细嚼慢咽,仔细玩味。好的作品如饮甘泉,越品越香。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层次阅读,就是想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然后学以致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达到真阅读、深阅读的效果。
第二,模式在心中,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
我想说,我不是在一味地反对模式,方法还是要有的,只不过这些答题模式在我们教师心中,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导向,我们心中明白此类题目要引导学生往哪几方面努力,据此我们设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细化答题步骤,让学生再具体的阅读体验中梳理归纳出答题技巧,当他们的阅读体验或解题思路出现偏差或者遇到困惑时,我们稍加点拨,让孩子们顿然明白,并将梳理归纳的答题技巧转化受用终生的阅读技能!
第三,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角色定位。
在孩子们阅读过程种我们倡导“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少为就少为,能不为就不为”。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显然孩子的阅读技能是不能得到提升的,但如果像给小孩喂饭,我们什么都做,360度,7×24小时保姆式呵护,那孩子也就完了,不仅教不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孩子,恐怕人格也是大问题。
记得当年当老师时,我也曾请学生来讲阅读题。那篇阅读题偏难,那个学生只扣了2分。非常难得,让他讲讲又何妨?不要担心学生讲不清楚,其实,单凭教师的满堂灌未必也能讲清楚,不如请同学做个示范。我当时给学生说,这个题目我读了几遍都不太明白,但我发现我们班李同学竟然得了不错的分数,接下来我请他帮忙给我们讲讲!
其实,给学生一些机会,老师示弱一下又怎样呢?
——教育也许就是成全!
有时候我在想应试背景下的教学将何去何从?什么才是我们理想中教育?在素养和分数的较量中渐渐明白了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通和相融的,只要我们做的教育是觉知实相的教育,会做人做事的教育。素养和分数是可以双丰收的!但需要强调的是真正的教育不是成为考试的机器,不是竞争的傀儡,而是教人成为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能独立生存,有独立人格和会学习的人。
突然想起《麦田的守望者》中“最好的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和不管之间有个词叫守望”这句话深刻地描述了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关系。父母对于孩子,需要的时候我在出现,而且以符合“道”的形式出手。达到目的后果断收回,也就是“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做事的最高的境界。也可运用于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守望着孩子们的阅读行为,守望着他们独特阅读体验的走向,需要或必要的时候引领或点拨,使之朝着我们渴望的方向行进,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管与不管之间——守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