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守岁、拜年,年俗、年味,还有年“累”。——题记
《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斗:指北斗星。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春天。北斗斗柄自北向东快速转动,显示时间推移,节序更替,孟浩然以斗柄暗点了题中“元日”。
01·除夕祭祖
老太爷吩咐,下午五点准时祭祖。
婆婆媳妇女儿三人在厨房忙碌,做了一桌饭菜——一只鸡、一碗鲫鱼、一碗白肉、一碗豆腐、一碗和气菜、一碗米线、一碗萝卜、一碗米圆、一碗肠。碗是几十年传下来的大白海碗。
祭祖是有规矩的,老太爷说要请“上三代”先人,所以桌上摆上六双新的红头竹筷子、六瓷酒杯、六瓷茶杯、一壶酒、一壶茶。老式兰花带提手白瓷茶壶,几十年老瓷酒壶,高脚白瓷酒杯、蓝边白碗。祭祖要在老屋堂屋(类似客厅)里,对门靠墙摆“书几”,正中靠里摆“四方桌”。外嫁女儿、女婿等一切外人不得进屋,以防惊吓祖先。兄弟多的,老大“接祖”,老大不在,由老二,再老三。
大儿子在院门外放爆竹。院门口挂着“中山郡”“王府”的灯笼。
老太爷在书几正中香炉里点上三根香,拜三拜。
“请太公、太奶,爷爷奶奶、大大妈妈回家过年了。”老太爷敲了一下“磬”,发出“叮”的回音。婆婆、两个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挨挨挤挤的站在屋里。
“请各位老祖用茶。”老太爷给六只茶杯里依次倒茶。“再请老祖饮酒,一巡酒。”倒酒。“二巡酒”、“三巡酒”。“再请老祖用饭。”儿子媳妇奉上六碗米饭。
“各位老祖在上,下人们磕头了。”老太爷自己敲了一下磬,孙子搀着他的胳膊,慢慢的爬下,跪倒在棉蒲团上,三拜三磕,花白的头发耷拉下来。
“各位老祖,您们的媳妇拜年了。”老太爷又敲了一下磬,奶奶颤巍巍的跪下磕头。
依次子、媳、孙辈磕头。
磕完头,老太爷在屋角烧纸钱。“老祖拿钱了。”口里念叨。
近六点,老太爷带着儿子、孙子上山给父母拜年、烧纸钱。婆婆媳妇收拾菜碟、碗筷。
年夜饭在新楼大客厅里吃,女儿女婿、外甥们都来了。
02·初一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庐州年俗,除夕夜祭祖、接年、送年要放爆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初一元日迎新,要早早的放鞭炮(开门炮)。在市镇上,通宵达旦鞭炮声、烟花声不绝于耳,震耳欲聋。
平时安静萧瑟的村庄也热闹起来了。现在村庄“两元化”“多元化”,豪车、别墅和老式砖瓦房(各个时代)新旧并存。老人在世,几个儿子多在一家吃年夜团圆饭,兄弟不合则各过各。
“祭祖”是长子职责与权利,长子不在,由次子承办,依次。祭祖过一次,这家年年都要接续,否则祖先是要怪的。城镇上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多数人不知道怎么“祭祖”,哪些程序,哪些禁忌,所以不办,或者只是意思到了。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十一点到零点是送年、守岁的时光,老人、孩子继续沉浸在快乐里,夜空宛若姹紫嫣红的百花园,火树银花、五彩斑斓。
除夕晚上睡觉是不关灯的,一般到年初一天亮才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过去的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有些人固执地认为,除夕零点时候燃放鞭炮,会给自己一家人带来好运。零点钟声和炮仗声同时响起。凌晨四五点之前,市镇上零零落落炮仗声,那些赌了大半夜人,放了“开门炮”,然后关门倒头去睡。
多数人家,早上四五六七八点都有,开门大吉,先放“开门炮”。放三炮叫“连中三元”,放四炮叫“福禄寿喜”,放五炮叫“五福临门”,放六炮叫“六六大顺”……爆竹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门一开,三五成群陆陆续续的儿童穿着新衣服,手提着各式袋子,进门“新年好!”主人回一声“新年好!”儿童挨挨挤挤上前,张开袋口,等主人依次放红衣糖果,以示吉祥喜庆。到八九点时候,一个个收获了沉甸甸的一袋子糖果。
早晨开始,左邻右舍互相拜年,多数女主人在家守候,接待来访者,拿茶拿烟拿“双元宝(茶叶蛋)”。有的则是全家出动,拖儿带女。很少有人家关门上锁。
住集镇上的人们,往往老家的村庄不远。上午十二点前,驱车几公里回乡拜年,尤其拜长辈年,留下来吃饭、喝酒、打牌。
路面落满了红色鞭炮屑,好像铺了红地毯,大家称这个场景为“开门红”。昨夜下了小雨,人来人往将红纸屑带进开着门的屋子,一般也是不扫。因为在民间传说里正月初一是扫帚生日,这一天如果使用扫帚扫地,会把“扫帚星”招来家里。开年第一天就被“扫帚星”关顾的人家,会招致霉运,扫走运气,导致一年里破财、不顺。垃圾算是“余”,为了“有余” 所以不扔。
03·“年”的任务
除夕夜,梅在看“春晚”。陈正义早早上床,有意背对着电视,因为喝了酒,很快就迷糊了。
“啪啪噼啪劈里啪啦啪拉啪拉”,楼下鞭炮声将陈正义惊醒,时钟正好零点。“轰…咻…咚……咻…嘭……咚…呲呲”“啪啪噼啪劈里啪啦啪拉啪拉”远近的炮仗声、烟花声、“通天雷”巨响声,演奏着“年”的交响乐。
陈正义一骨碌爬起来。“零时起床,守到天亮,算是守‘半岁’吧。”心里这样想着。
楼上楼下院里,每间房都点着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坐到电脑前,编了“值此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初一元日,陈正义在线给您拜年了!恭祝XXX新春愉快,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平安,万事如意!”在微信通讯录上,自上而下,一个一个发——长辈、兄弟姐妹、同学、同事、好友。
初一,陈正义随大流上门给左邻右舍、本街上的舅奶、老家的叔伯兄弟们拜了年。过年后就九十八岁的“三老太”,蜷缩在被窝里。正好他的一房孙子孙媳过来看她,陈正义将红包塞进被窝,老人眯封着眼睛,眉毛一跳一跳。
初二是梅回娘家“归宁”的日子。早早的,陈正义提着烟酒,拿着红包,三口人一起去金牛山脚下。
初二还是“拜娘舅年”的日子。在老丈人家吃完早饭,陈正义独自一人去给娘舅拜年。娘舅家农村大院,两个儿子各两上两下楼房联在一起,娘舅(母)二老住院里三间新瓦房。屋里屋外都是人——舅奶坐在自己的堂屋里,女儿、外孙(女)、外甥媳围坐身边;几个小孩在院里放炮仗;娘舅与两个五十岁外甥在大儿子家一楼客厅对坐吸烟、嗑瓜子;娘舅的两个女婿、两个外甥在二儿子家打麻将;厨房里热气腾腾。
门前一汪碧水,数行垂柳,几点白鹅。屋后绿油油菜地,连着雨后一望无际安静的田野。
中午吃饭,娘舅坐上席,他的两个女婿、五个外甥、两个儿子在圆桌上围坐。
一桌子好菜不是主角,而酒才是真正的主角。年年这一“酒场”,年年都是战场。除娘舅(老父)以外,九人都是同辈姑(姨)表哥弟,年龄相差十多岁。
开场一个个先敬娘舅,谦恭有加,很有古风。娘舅不多话,一一回敬子侄。接下来则是主人尽显“好客”的传统,两兄弟身高膀阔,一人一杯,先喝为敬。
“正义老表不喝酒不行,有的是驾驶员帮你开车。我俩一定要搞一杯。”能老表居高临下,往陈正义杯子倒酒。“我吃过饭还要接你表嫂。”“让你表侄接,晚上过来喝酒,表嫂好酒量,人也爽快,哪像你。”能老表站起来不依不饶,“我们是亲兄弟,不像以前经常喝,现在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难得喝一回酒。”
陈正义想起十几年前一次醉酒的经历。也是在这间屋里,都还年轻,杯盆狼藉中,能老表起身去院外厕所,脚一滑跌进水氹里,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拉上来。
“你可记得当年你把门口水氹里的水都搞干了?”陈正义说。“那年把我干多了,……”大家都看着能老表笑。
“要干也行,按习惯一口一杯,一人一杯,你们现在都是做生意的老板,见过大世面,但是我们老传统不能丢。”陈正义说。杯子有75ml,一圈下来一瓶多酒。
“大过年的,意思到了就好,不要拼酒,喝醉都不好。”老人发话了。
“喝多也没事,到娘舅家不多喝,到哪里喝?”陈正义说。“要喝就一口一杯。”
能老表已有五分酒意,面露难色:“正义老表好酒量,我是比不过,我先敬你,喝一半。”喝了一口,亮杯。
“不干,你这杯不满,没喝完,诚意不够,要喝就一整杯,不然不喝。”陈正义站起来大声说。
“哪天到你家干。”能老表说。“那今天就不好意思了,哪天晚上一起到我家聚聚,好好喝一杯,在座各位老表一个不能少。”陈正义发出邀请,借坡下驴,端起水杯向能老表示意,喝了一口。
喝了两个小时,董家老表五杯下肚,黑脸变紫,说话时舌头裹着牙齿。
娘舅的两个媳妇忙得脚不沾地。还有一桌,舅奶带她的外甥媳、女儿孙辈们吃。
给父母、老丈人和娘舅拜年是每年的使命和义务,还有夫妻二人的叔姑长辈、表兄弟,互相走动,那些都要提前约时间,不定哪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