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写到:“老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记录了孔子与老子的一次会面,作为中国儒家、道家两位始祖,他们思想上的交集,碰撞,对于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史记》记载的两次见面,老子无不是倾囊相授,孔子受益良多,对于仁义理论的充实改进,起到很大帮助,儒学的高屋建瓴有老子的功劳在里面。
庄子《南华经》记录了众多孔子及弟子言行,后人多言是其杜撰假设出来的场景故事,如是事实,司马迁《史记》不会对这样的史实在著作中视而不见。世人以孔子求教过老子,便片面言儒不及道,这种小儿般见识,着实影响了一些人。古时道家,儒家、名家、墨家之间的争辩相当尖锐,学术层面探讨,怎么激烈碰撞都不为过,相互的反驳,立据,更能让各自的观点,理论更为条理、明晰。
古之先贤论“道”讲武德,相比当下理论界,文艺界则不忍观,各种卑劣攻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有一段时间,网络“约架”成为热点,两人观点不同,一言不合便“约架”,到现实社会中用武力来解决。这种小丑作戏的表演,留下的除了一地鸡毛,还是一地鸡毛,从理论及事实论据上说服不了对方,用武力,也不会解决。观点不同,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孩子气做法,对于理论水平提升,以及对真理的探索百害而无一利。
谦卑、虚心,是自我快速提升的最好态度。当初孔子求教老子时,其名声早已在外,孔子能放下架子,虚心向高人求教,这种态度就令人敬佩。《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其人,就是不耻下问的最好践行者。《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来就有“一字之师”一说。一代武侠巨匠金庸先生,名声享誉海内外,其慕聂卫平棋艺,甘心为徒,行大礼拜聂卫平为师,此事被传为佳话。真正的“高手"与"高手"之间,从来都是惺惺相惜。口出狂言,无原则用尽手段贬损对方,从来都是俗世间“逗乐”的演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