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建议逐字阅读,因为每个字都是我仔细敲打过的。
- 希望与你产生共鸣。
你有没有过“恍然大悟”的时刻?
诶呀!之前我想的竟然是错的!
诶呀!原来是这样的啊!
诶呀!这道理其实挺简单的啊!
我们经常用“恍然大悟”来形容自己突然理解了某些复杂的道理,进而觉得豁然开朗的感受。这些复杂的道理,或许是我们之前不知道的;或许是我们听说过但一直没重视的;或许是我们重视过但是理解错了的。总之,在“恍然大悟”的那一瞬间,我们都会在自己的大脑里对于过往的某些想法进行“增加”、“修正”、“颠覆”......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被感动过、触动过、震动过……在那一瞬间,你的大脑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升级”。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大脑的“升级”过程是怎样的呢?
1.思考自己的“思考”
还记得我们在《日课014 | 你的问题,毫无意义》中提到的“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模型”吗?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如果把你比作一台计算机,你的身体是这台计算机的“硬件”;你大脑中的价值观是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你所掌握的各式各样的技能,是装在操作系统上的“软件”;寻找问题、选择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这台计算机的计算范围和计算速度。
人这台“计算机”是需要不断升级的,升级的方法是:大胆假设,敢于行动,随时调整。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大胆假设,敢于行动,随时调整”这个升级方法的话,“知行合一”最为恰当。
很多人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想到什么就要做到什么。这样的理解,只是做到了“知”指导“行”,是一种单方面的上下级关系,并没有“合一”。
真正的“知行合一”是双向的的:通过“知”指导“行”,在“行”中总结经验,反过来再修正“知”,然后再用最新的“知”去“行”,周而复始形成正循环。
在整个循环中,最难的不是“行动”,而是“反思”,也就是根据实际的行动结果修正大脑认知的这个过程。
为什么反思很难?我们都知道,强迫一个人去做事情很容易,你可以用你的权利、金钱等等物质来激励他,从而驱使他去做本不想做的事情。但如果你想改变他的想法,让他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这就很难了。而“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往想法的一次修正,更多的时候则是彻底的颠覆。
你应该注意到,我们频繁的提到了一个词:“想法”。要想修正(颠覆)一个“想法”,我们首先要明确“想法”到底是什么。
“想法”是经过“思考”后得到的结果。
我做个类比你会更容易理解。1+1=3这个式子中,3是结果,相当于想法;而计算1+1的计算过程,是“思考”。
你一定发现了,1+1应该等于2啊,怎么会等于3呢?没错,当你发现自己的“想法”出错了,想要修改它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2”擦去改成“3”就可以吗?不可以,如果你只是修改了结果,下一次计算2+2时,你得到的结果还是错的。
那我们应该修改什么?我们应该修改的是“计算过程”,也就是对“思考”这一过程进行修正,而不是简单的修改“想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我们可以把“反思”定义的更明确一些:
“反思”,是思考自己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动词;第二个“思考”,是名词。毫不夸张的说,思考自己的“思考”是最宝贵的能力,没有之一。
思考自己的“思考”有一个对应的英文单词:Metacognition:
Metacognition is "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knowing about knowing", becoming "aware of one's awareness" and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
Metacognition=思考自己的“思考”的能力,也被称作“元认知”能力。
2.开启心智
我是在大二“创业”的时候,才开启了“元认知”能力。(之所以“创业”用引号,是因为现在看来当时的“创业”叫做“找点事儿干”比较合适,但为了表述方便,还是先用这个词吧)
“创业”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愿景,这也是很多成功的大佬反复强调的。那什么是拿得出手的,可以跟投资人说的愿景?有一个万能句式:
我要通过我做的XXX改变XXX的XX方式
我要通过我做的即时通讯软件,改变当代人的信息传递方式;我要通过我做的付费课程改变考研学生的复习方式;我要通过我做的社交平台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社交方式...
反正,创业就是要有一个“伟光正”的恢弘远景,然后周围的人就会被你的宏伟蓝图所打动,轻则露胳膊挽袖子加入你一起干,重则倾家荡产砸锅卖铁为你掏出全部身家。
别笑,我当时真是这么理解的。如果你现在去大学校园里看一看,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这么理解的。不信你可以试试,只要你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说话有逻辑性,你绝对可以用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忽悠过来一帮廉价的大学生为你打工。之所会这样,是因为大学生很迷茫,很闲,总想找点看起来很牛逼的事情做一做。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我的“创业”不能叫“创业”,叫“找点事儿干”更为恰当。
“我要通过XXX改变XXX的XX方式”,这句话说出来真可谓豪气云天,但感觉还是差了点意思,不够牛逼。那怎样才能显得更牛逼呢?
更大,更多,更全!
好,那我们把愿景改为:我要通过XXX改变“所有人”的“所有生活方式”。
完美,撒花,我们世界最强。马爸爸和雷布斯的教诲要时刻劳记在心: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目标定下来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本来我们的产品功能是很单一且精确的,但如果想改变所有人的所有生活方式,产品的功能势必要变得多和杂,很难再用一条逻辑主线将所有的功能完美的串联起来。当产品变得这么“大”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困难也在指数级的增长,结果就是这个产品一步都走不出去,出师未捷身先死。
产品死了没关系,梦想不亡就可以,大不了我们换一个产品。于是每当一个产品宣告失败后,都会有一个产新的产品火线出炉,然后再次重复整个死亡过程。
慢慢的,我们发现了问题不是出现在产品身上,而是我们身上。我们设计产品的初衷就是错的,任何一款产品在诞生之时都不可能服务于所有用户,满足所用需求。这也是我“元认知能力”的第一次觉醒,“产品”是我们思考的结果,而我们的思考过程则是基于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由一个不切实际的“思考过程”怎么可能得到正确的“思考结果”——产品呢?
“元认知能力”一旦启动,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它会带着你像剥洋葱似的一层一层的抛开每一个想法,直指想法的来源,让你明白每一层的想法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想要真正的改变“产品”,就要改变“产品”这一“思考结果”上一层的“思考过程”。“产品”,是“改变世界”的“思考结果”,那“改变世界”会不会也是一个“思考结果”?我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思考过程”产生的“改变世界”这一想法呢?
仔细思索后,我得到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我哪里是想“改变世界”,我只是想和别人“不一样”。你们都在学习,这不够酷。我想要和你们“不一样”,我要干点别的事情,这才能显示出我的独特性,而通过创业“改变世界”就是这样很酷的一件事。
基于这种心态,我创业时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是为了把产品本身做的更好,而是想要在做事的过程里展示自己的独特性。这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在与对手竞争时设计“差异化”的功能本来是一种好事,但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往往会让自己的产品偏离正轨,去做一些看起来很有用,实际上对用户没有任何价值的功能。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逻辑链条:
想和别人不一样→改变世界的梦想→复杂无用的产品
等等,还没完,“想和别人不一样”也是一个思考结果,它源自于“我比你强”的自恋心理。
“我比你强”是一个人的本质诉求,没有这个诉求,人与人之间就没有竞争,而竞争恰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动力。
那怎么证明“我比你强”?小时候,学习成绩是唯一的证明方法。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自然无需多虑,但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人来说该怎么证明自己呢?此时会出现人群的分化,一种人选择努力学习,坚信早晚我成绩会你比高;另一种人则是:我学习比你差没关系,但我别的方面比你强呀。这种思维也正是相声里说的:“快板界歌唱得最好,在歌唱界快板打得最棒。在歌唱快板两界,毛巾送的最多”。
你会发现,后一种的想法其实是基于“我比你强”而产生的“想和别人不一样”。虽然这样做可以让你看起来很全才、很有能力,但其实什么用都没有。真正的“全才”是建立在“专才”基础上的,也就是常说的“T”型人才。一个人只有在把本职工作做到前2%的时候,他在其他领域的跨界能力才显得有价值。
让我们完善一下逻辑链条:
我比你强→想和别人不一样→改变世界的梦想→复杂无用的产品
在上学期间,“成绩”是衡量学习能力的指标,那么衡量“创业”的指标就是“盈利的多少”,也就是能挣多少钱。只有做出了具备足够盈利能力的企业之后,你的那些改变世界,为民造福的理想才显得有价值。
所以说,如果我选择通过“创业”来实现“我比你强”这一诉求,“挣更多的钱”是唯一途径。我不需要设计改变世界的产品,我也不需要设计差异化的产品,我只需要设计能挣钱的产品就够了。
绕了一个大圈,其实本质的道理特简单:
商业首先要挣钱。
我从五岁起就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又能怎样?知道不等于接受,越是简单的概念,就越容易被人忽略。因为那些简单其实只是表象。被这种表象蒙蔽的人很容易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概念,进而不再去关注和思考。
我是通过“元认知能力”进行一层一层的思考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的道理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些通常都是被人习惯性忽略的。
“元认知能力”,可以帮你发现这些简单道理背后的“秘密”。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套娃”?最外层的套娃最大最明显,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但是决定最大的套娃形状的却是最里层最小的那一个套娃,最小的那一个才是根源。“元认知能力”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个最小的根源,进而通过改变最小的根源,一层一层的往外扩展,最终完成脱胎换骨的变化。
所以,思考自己的“思考”的“元认知能力”,是让我们重新做人的能力,是让我们多活几辈子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
3.操作过程
从最底层的来看,“元认知能力”起作用的方式极其简单:
- 哦,我原来(正在)是这么想的……
- 嗯?我这么想难道是不对的吗?
- 啊!我应该这么想才对……
虽然很简单,但有很多人的“元认知能力”都是不足的,甚至根本没有开启过。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原理、思考方式;他们更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思考能力好比是马,而元认知能力是马车夫。马车夫要驾驭马,但是马如果不听话,两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最终屈服。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有多少次是马随意地拉着马车跑,而不顾马车夫的指令。这其实就是我们脑中的元认知能力不够,导致无法好好控制认知带来的结果。
幸好,“元认知能力”是可以练习的。
你可以每天花上十分钟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又缘何走了那么个思路?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琢磨一下那些影响因素究竟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最开始,这种深入的思考常常是“无疾而终”的,想着想着就乱了,想着想着甚至就头疼了……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只要你坚持去想,每天坚持反思,最多一个月你就可以初窥门径(我是用了三周的时间开启了“元认知能力”)。
此时,你会感觉自己的思想脉络突然之间变得清晰,思考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修正过往错误的想法时也变得果断了许多——我猜,这也一样是一种积累的效果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想这个“有心人”,指的就是具备“元认知能力”的人。
4.知识总结
- Metacognition=思考自己的“思考”的能力,也被称作“元认知”能力,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