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文友的QQ 空间)
在中国国学文化中,经典的名句比比皆是。
这些经典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人品质和内涵的一种代表,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十句最具智慧的国学精语。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鲁迅在《出关》中描写老聃“好像一段呆木头";其实老子是一个哲学家;这个形象;大概就是大智若愚吧。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二·骆文忠公遗爱》:“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大智若愚耶?
▌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出处是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一篇名为《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议论文引用。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
▌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
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以柔克刚的态度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海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戒骄祛躁,平等待人
戒骄戒躁,警惕产生骄傲和急躁的情绪。出自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说:“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态度,
同时也是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思想。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是指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争宅基时,张英不偏不袒,互判三尺,同等对待。
▌涵养心性,静定归真
古人常常谈论“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指的是培养性格,涵养性情。
这种返璞归真的态度,是一种道教教义。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
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心诚则灵,唯德感天
指用心专一,恭敬于事,则能获得灵验或灵感。
其如《礼记》中所讲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样,只要虔心诚意,就能产生灵验;
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心态,愿望就会实现,这就是心诚则灵。
到目前为止,佛教中的礼佛者更是以“心诚则灵”来形容拜佛求签者的心意。
▌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这种淳朴自然的婴儿境界,是与老子的圣人“无为”人格体现的最高精神及行为准内在关联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