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的时候,我们总以为,长大是一件十分久远的事情,但等到真正长大以后,我们才恍然发现,原来,长大甚至是变老,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近年来,已经有多得数不清的90后、95后甚至是00后说自己老了,自称大叔、老阿姨。尽管我本人很不认同这一做法,却也无法否认这么一个事实:现在的年轻人,“老”的速度的确是越来越快了。
当然,这里说的老,倒不是说肉体上的衰老亦或是那些保温杯里泡枸杞的习惯,而是说在某些时刻我们在心理上惊觉自己好像被时尚潮流抛弃了。
就比如,你有多久没有更新过你的歌单了?又或者说,以下的年度十大金曲,你听过多少首?
很抱歉,以上这份榜单,本人一首都没有听过。当然,在网上查看过后,才发现,原来不只有我一人有着同样的困惑,其他人一样如此。
其实,没听过这些所谓的“金曲”,实属正常不过。毕竟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流量”的时代,时代宠儿的更迭速度也简直就像是上了发条一般,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隔三差五就会冒出一堆你根本不认识的明星,宛如田地里茁壮生长的韭菜,一茬又一茬,让人应暇不接。
于是在“流量”的催化下,一首歌曲的品质如何,能否获奖,依靠的再也不是听众的传唱度,甚至于评价一个歌手的实力,也不再是以作品说话,而统统是以“流量”作为了依据。所以,出现上面这种榜单,也就见怪不怪了。
只是,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是时代潮流的引流者、掌控着网络话语权的90后、95后甚至是00后们,突然有一天冷不丁地发现自己居然也有了不认识的事物,这就难免会让人陷入某些焦虑和慌张,并心生感慨:没想到自己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
2
比起现在一堆完全不知所谓的抖音“神曲”,我更热衷于10年前甚至更远之前的那些“老歌”。
彼时,华语乐坛尚处于一个巅峰时期。尽管那时的网络还不是相当发达,却也丝毫不影响当时的流行歌曲有着极高的传唱度。不论是街边的小商店,还是某个大型商场,播放的都是时下非常热门、火爆的流行金曲。哪怕你不认识歌手,或者不会哼唱整首歌曲,但你也一定会听过他的歌,并能记住一两句歌词、哼出一两段旋律。
不管是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光良的《童话》、梁静茹的《勇气》、《可惜不是你》、孙燕姿的《绿光》,还是周传雄的《黄昏》、《寂寞沙洲冷》、周杰伦的《发如雪》、《七里香》、《东风破》、《千里之外》、林俊杰的《不潮不用花钱》、《江南》、蔡依林的《日不落》、《Love Love Love》、张敬轩的《断点》、《酷爱》,亦或是五月天的《温柔》、S.H.E的《Super Star》、《月桂女神》、《波斯猫》、《不想长大》等等等等,它们都有如天上璀璨星河当中的一颗,耀眼而夺目,为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细腻、动听的视听盛宴。时至今日,它们依旧徜徉在各大KTV、我们的歌单当中,只是,当我们再次听到它们那熟悉的旋律时,总免不了一番感叹:一眨眼过去,它们原来已经陪我们度过这么多年了。
反观现在,真正出彩、具有高度传唱度的歌曲寥寥无几,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此我也不多说,哪怕是近两年来品质与口碑都不错,传唱度也较高的诸如《追光者》、《体面》、《说散就散》、《最美的期待》、《凉凉》、《年少有为》等新歌,那也只是在一群矮子里拔出来的高子而已。要是时间回退到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是三十年前,那比这些强的经典歌曲真的是一抓一大把。华语乐坛已经没落,这真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今的华语乐坛,基本上就只剩下两种东西:一种是不需要作品的流量偶像,一种就是不需要歌手的网络神曲。前者根本拿不出质量过硬、受到大众广泛认可与喜爱的作品,他们的作品的传播范围,也仅仅是在他们的粉丝圈而已,离开了这个范围,还会有谁知道他们到底发行过什么专辑、唱过什么歌呢,反正我是不知道。至于后者,诸如《学猫叫》、《嘴巴嘟嘟》、《离人愁》、《沙漠骆驼》等等,它们通过某些短视频平台在网络上高速传播,以至于它们的原唱作者是谁,有谁在乎过呢,反正这些歌也不是原唱带红的。相较于前者,后者倒是有着较高的传唱度,只是,这些所谓的“神曲”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口水歌,就是一些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抄袭品,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华语乐坛,真正能够用心做出好音乐的音乐人,真的太少,太少了!
十年前,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的媒体或是音乐评论人会将林夕写的歌斥为口水歌,而十年之后,何谓真正的口水歌,真是高下立判。如果硬是要我在这二者间选择的话,那我还是老老实实听林夕的歌吧。
3
不再更新自己的歌单,又可以延伸为不再认识当下经常出现在微博热搜榜上的新生代流量明星、不再了解时下的某些流行文化。
诸如,前段时间由粉丝投票选出的一份“中国最美100张新面孔榜单”当中,不知你又认识多少位?他们当中,有的是演员,有的是歌手,有的是二者兼而有之。
恕我抱歉,在这整整100人中,哪怕用尽全力,我所能够认识的也仅仅是五分之一。
再如,面对时下相当流行的网络暗语“awsl”、"xswl“、“dbq”,又或者是“雨女无瓜”、“要泥寡”等这些梗,你是否又知道它们的含义?尽管现在流行的所谓网络暗语,不过就是当年80后、90后玩烂了的缩语,可你却又不得不承认,比起当年的“GG”、“MM”、“886”,现在的暗语在难度上着实要高级得多,直教人一脸懵圈。甚至是“雨女无瓜”这些梗,其实也不过是出自于我们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儿童特摄剧《巴啦啦小魔仙》里面由袁奇峰饰演的游乐王子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口音。
流行文化,说白了,就是一场接连一场的舆论风暴和一茬又一茬永远也割不完的韭菜,这一轮流行过去了,下一轮又会接踵而至,无休无止。诸如,去年最火的是动画片《小猪佩奇》,转眼就是品牌Supreme,紧接着到了今年,星巴克的猫爪杯莫名火了起来,并引发了一众人的哄抢,随后,流行的焦点又转移到了电影《复联 4》和美剧《权力的游戏 8》当中,现在又转移到了《巴啦啦小魔仙》的身上。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浪费自己原本就相当有限的精力在这些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上呢,努力写好自己的策划,以赢得甲方的赞赏、用心经营好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多看一两部精彩的电影或是有趣的书籍,这些,不统统比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费在了解那永无止境的流行文化上更为重要、更具价值嘛!就这一点来说,即使不了解当下的流行文化,也没有什么所谓了吧。
就心理学上来说,我们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流行文化的时候,突然产生这种变“老”的焦虑想法 ,是来自于同侪的压力(Peer pressure)。毕竟,精通时下流行文化,熟练运用时下的网络暗语,并总在制造、引领这些潮流的,根本上还是与我们一般的同龄人。作为同龄人,他们懂,我们却不懂,自然就会让我们新生焦虑,并开始怀疑人生:我们是不是老了?我们是不是被时代抛弃了?
不过,这一状况的发生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真正开始变得愈发成熟,连同自我的价值观也日趋完满。在现今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审时度势,能够从一大堆的信息当中筛选出那些对我们自身有利的有用信息,同时也变得冷静而理性,不再盲目跟风,内心里十分清楚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才是更重要的、更有价值与意义的,我想,这才是我们变“老”背后所包裹着的真实含义吧。
4
又是一年儿童节来临的时刻,每每此时,总会引发一波大人该不该或是可不可以过儿童节的讨论。然而每次的结果也都大同小异,有支持过节的,觉得都多大岁数了,还过什么儿童节的也是大有人在。
在我看来,儿童节本来也并有规定这个节日是独属于儿童的节日,当然,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个节日是专属节日,所以说,任何人都有选择过与不过的自由和权利。另外,即使是已经迈入成人世界的大人们,在这之前,他们不也一样还是孩子嘛,没有谁一出生就是大人。就好像,我们现在即使已经长大,不也一样还在看《海贼王》、《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猫和老鼠》等动漫,既然如此,又哪有什么不能过节的道理呢。
就起源来说,儿童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同时也为了反对虐杀、毒害儿童,雇佣童工,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受教育权和抚养权,改善儿童的生活。从这一点而言,儿童节就与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甚至是我们国家的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在根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全民向的纪念性节日,没有谁可以过,谁又不可以过的说法。而且从现实来看,大人们过儿童节,也无非是为了追忆童年,回忆青春,顺带纪念一下那些出现在过去的人、发生在过去的事,仅此而已。
可惜的是,现代人过节,也仅是知道有这么一个节日,外加一堆应节食物胡吃海喝一番而已,真正懂得节日背后真实含义的人,稀少难求,所以也就更不要提那些还懵懂无知的孩童了。基于这样一种现状,出现这样一种该不该或可不可以过某个节日的讨论,也就不足为奇。说到底,我们当下的社会,包容度始终还是太低了。
真正的老去,从来都不应该是简单的年岁的渐长,因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时间的必然,而是关乎于你的心态如何。如果你童心未泯,热爱生活,始终对这个世界保持一颗好奇求真的心,以一种探索的姿态去发现这个世界,那即便你已进入耄耋之年,也与一个孩子、一个少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相反,如果早早地就老气横秋,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热情与生气,那即使你还是一个尚在读小学的孩子,可事实上也已经与一个七八十岁的老者无异了。
不过,道理我们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又少之又少。不过我始终希望,在这一群努力而有趣的大朋友当中,能够出现你的身影。
愿你童心不泯!愿你青春不朽!六一儿童节快乐!
看完文章,好看的你
点点右下方的好看,听说会更好看哟
微信:萌言物语
ID:mengyanwuyu
微博:@萌萌Kheano
感谢你长这么好看
还来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