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我们说到启蒙时,无疑会想到欧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并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这些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启蒙联系起来。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少会阅读他们那些影响了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发生的著作,如《社会契约论》和《论法的精神》等。相反,倒是他们所写的一些文学著作,如《波斯人信札》、《新爱洛伊丝》等更受大众的欢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启蒙思想同时具有面向少数精英和广大民众的双重向度。
前者是改变整个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变革,通过少数先觉者去促进社会历史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启蒙是以文化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是狂风暴雨式的。后者是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和道德修养的文化熏陶,通过吸引和教化广大民众,实现公民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这个向度上来说,思想启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是和风细雨式的。我们称前者为文化革新,后者为道德教化,二者相结合,就是思想启蒙。文化革新往往是重大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当人类历史由古代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时,必然会伴随思想启蒙运动的出现。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只是近代影响最大,也最被人所熟知的一次启蒙运动。在此之前的欧洲,还有十七世纪的英国启蒙运动,在此之后,还有十九世纪的德国启蒙运动。这些启蒙运动,共同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形成,并且使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渐在这几个世纪领先于世界。并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活动,迅速将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技术传播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之外的大多数亚、非、拉国家,也都主动或被动的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一场场大规模的启蒙运动,也此起彼伏的在这些国家出现。对于中国来说,在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和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前后,都出现过这种大规模的启蒙运动,先后涌现出了严复、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思想启蒙,要改变的不仅是一个时代认知范式和精神风貌,还要改变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因此要在狂风暴雨式的思想文化运动之后,以和风细雨的方式,继续长久的传播。而这就需要道德教化。
因为思想启蒙运动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相应的文化革新和道德教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其核心脱不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人道主义的发扬。当然,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其表现形态也会有所差异。可是,无论是古今中外,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相对不变的,即承认人的价值、肯定的人尊严、尊重人的自由、关爱人的生命等几个方面。而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中,更加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康德语)
人文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观念,在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之后,已经成为大多数文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来自不同国家、民族、信仰、党派的进步人士,秉承共同的人道思想和正义理念,团结一致,经过血与火的英勇斗争,打败了邪恶的法西斯势力。再次说明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人类自我完善的巨大动力。
三、
由于思想启蒙要做的,不是给人灌输具体的文化知识,而是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因此是一种教化而不是教育。在古代希腊的学园和中国的书院,教化和教育是一体的。但现代教育的功能更多是一种知识的教授,即以“授业”为重点。因此,“传道”的方面,就只能由教化来承担。而教育与教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是由教学机构由外而内的教授知识,教化是由个人由内而外的寻求思想。教育的特点在于,受教育者在人生中的某些特殊时期,一般是在童年到青年阶段,按计划有系统的被灌输文化知识。
之所以说教育对个人来说是被动的,是因为这种由官方或准官方教育机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所教授的文化知识,是不容置疑的。并且这种文化知识的权威性,是通过各种考试和颁发证书来维系的。而教化则不同,这是一个人出于自我完善和追求真理的意愿,从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开始,长期而不间断的接受某些思想文化熏陶的过程。对于教育来说,总是某一段时期的事情;而对于教化来说,却是持续一生之久的事情。对于教育来说,学习知识是一个人为了能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而教化则是个人的主观选择,他必须有接受思想启蒙和追求真理的意愿。
四、
我们在学校——官方或准官方教育机构里学到的文化知识,只是社会普遍承认和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知识。有可能包含真理的成分,也可能混杂了很多谬误,甚至是故意的误导。这些都是需要受教育者在日后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中检验的。而我们所说的启蒙,是个人自觉自愿的去寻求真理,以达到自我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的一种主动行为。因此,这种启蒙必然是一种道德教化。在今天的中国,有一些学校也开始尝试“人文教育”、“经典教育”、“国学教育”,这听起来与道德教化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本质上却是不同的。因为前者的重点,还是一种知识灌输,最典型的一种表现方式,就是提倡少儿读经,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脱离死记硬背的僵化模式。
而道德教化的重点在于,让个体在长期的学习和追求中,获得一种内化于自我生命中的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而启蒙对于个体的意义,就是培养这种人格和精神的形成。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具有了内在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的人,就是一个被启蒙了的人。但是,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并非一旦形成就不会失去,而是需要个体不断的在学习和追求中保持和充实。一个被启蒙了的人,如果不能持之以恒的坚守自身所取得的成果,还有思想重新被遮蔽以至沉沦的危险。因此,我们说,启蒙是一生之久的事情,一个人是否具有了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是通过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来表现的。当然,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也是必不可少。
五、
如同在一所学校里,每个接受教育的人,都有班级、老师和同学一样,一个自觉追求道德教化的人,也应该有他的团体、导师和朋友。道德教化与宗教修炼不同,前者需要在社会的开放环境中进行,而后者通常在寺院的封闭环境中完成。作为思想启蒙的两个不同向度,文化革新和道德教化是密不可分的。
道德教化的内容是对文化革新成果的吸收和学习,比如在中国的“五四”时代,当年的很多进步青年,都是在对新文化运动的成果进行吸收之后,具备了新思想、形成了新人格的。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是他们的思想导师;《新青年》、《新潮》是他们的思想阵地;新潮社、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国民杂志社、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社团,是他们学习和探讨的团体。当然,在那个时代,还有以梁漱溟、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以吴宓、梅光迪为代表的新人文思想,同样促进了文化的革新,影响了当时的青年。
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虽然接受道德教化的思想源头和具体方式不同,但在以后的学习和追求中,都培养出了与自身气质相符的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这从他们的思想品格、道德修养以及学识著述中,都能明显的体现出来。正是他们那一代被启蒙了的人,成为了中国二十世纪民族的脊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对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道德教化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个体在对人文理想的追求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我的精神品格。
结语
一个经过道德教化,被启蒙了的人,就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人;一个经过文化革新,被启蒙了的社会,就是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而只有一个由文明人组成的民族,才是一个开化的民族;只有一个具有文明社会的国家,才可称为一个开放的国度。而通过道德教化和文化革新,造就开化民族、建立文明社会,才是思想启蒙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