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层点评宫白云七首诗
寂静
河水守着
落日滴血后的灰烬
我守着遗忘
打听刚刚离去的人
坐过的位置
茅草静默
再也没有一群白鹭
站在哪里
哪里就是所有
无需道别
在薄暮
我成为薄暮
在空白
我成为空白
黄土层点评
白云这首诗,有巧思,有睿见,有境界。开篇说河水守着灰烬,是平常景却用非常语。由河水起兴,引出我守着遗忘……。”遗忘”,动词名词化,加固了动词的持续性,但如果如此刻意强调遗忘,反而是不能忘却。诗的题目叫《寂静》,其实在写”怀人”。出现茅草”静默”,说明曾经”呢喃细语”过。出现”再也没有白鹭”,说明白鹭曾经参与了什么。至此,岑寂寥廓之感油然而生。诗歌后一部分的核心是浓重的抒情,但写法则是纯粹的叙述。这是现代诗之所以叫现代诗的原因。那人离开,我还有什么?我怀,固我在。接下来三句,仿佛是哲学笔法,却处处诗语绸光。在哪里,哪里就是所有。在什么,我成为什么。于是,伫立,道别,薄暮,空白,这些离别之词脱离古典的直抒情感方式,隐忍在现代社会匆促的夹缝之中,沉潜着萌发之力,灼灼其华,隐隐可感。
合影
两个身体,择着青菜
切着萝卜,炖一锅隔夜的牛排
灶台边蜡炬成灰
黄土层点评
现代诗要写好,有人在词语上下功夫,有人在语言上下功夫,其实语言才是硬功夫。好的语言是词语的神奇化组合,这又有赖于那颗诗心的别样体悟和精准传达。这首《合影》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张照片,但诗人提炼出的则是别样的具有纵深感的人生镜像。摘青菜,切萝卜,炖牛排。非常生活化的日常场景,未必是人人可及的幸福生活,看四周,越是日常越是被剥夺的幸福还少吗?生老病死的自然灾害就不说了,由于自身的原因破坏了这种幸福的也大有人在。诗人倡导的灶台边的蜡炬成灰、春蚕到死的幸福,真的需要我们反观一下自身的。
栀子花
含苞中,牛奶变为花
世间多么小的仪式,都藏有深意
两个打坐的人
互嗅着尘世的香息
纵使隔空而来
纵使梵音远去
依然青色凝碧,依然枕着万籁
无尽处,我刹那明灭的欢喜
苍茫
茅草在山前摇晃
四面都是方向,山谷里没有开垦的人
处女地上的雪又白了一层
这苍凉的纯洁
不需要任何努力
有谁想过一张白纸的渴望
当有了一点墨的经历
所有的大脑都醒了过来
黄土层点评
宫白云的诗歌感受力和表现力,都非常好。避开她的名气不谈,单就诗歌文本所呈现的魅力,的确让人难以抗拒地喜欢。这首《苍茫》是新作,貌似信手拈来,却处处精到出彩。从几个关键词看,”开垦”,”处女地”,”渴望”,”一点墨”,”醒了”。这一组词语为整首诗立柱,非常稳健。人的生命卑微荒凉如一支茅草,没有方向才处处是方向,没有开垦的人也没有收割的人,喻指童年。雪覆盖处女地,这荒凉的纯洁,实则是无用的纯洁。喻指荒芜的青春期。”白纸”意象的引入强化了上一节的意绪。最后一节,墨迹入诗,喻指婚姻。但是,这一节可不是圆满的,而是”醒了过来”再也不会沉睡的苦楚。这就为诗歌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尾,巨大的问号。这就是力量!生命究竟是什么?苍茫。读完此诗,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忍气吞下了”怆然而涕下”的泪滴。
命运
灯火通明却一头撞到黑暗
无数的创伤被半空的海水一遍遍浸泡
一颗心,八瓣花朵
在虎狼中出没
崖口的麻雀衔着青草
我衔着一根筋
我们都愿意就这样
一个筑巢
一个奔赴
老去的夕阳挂在睫毛
与早晨的太阳
一样金黄
黄土层点评:
命运这样的主题入诗不好写,因为太抽象。很难用具象的东西描述清楚命运的模样。但是宫白云这首《命运》却做了一些尝试。开首三句都是悲剧性的悖逆的词语,三斧砍出。灯火和黑暗,创伤和浸泡,花朵和虎狼。这样的词语并置,所营造的飓风的确不是口语时代的氛围。但是呼啸之势不可否认。忧伤也很有力度,与”命运”主题紧密相连。崖口的麻雀和一根筋的自己构成类比,但用”奔赴”超越了”筑巢”。最后用晚成的果子,安慰和激励自己,少年的黄金在于颜色,中老年的黄金在于成色。该诗对于”命运”的阐释并没有流于认命,而是夕阳无限好胜过天凉好个秋。
白豹
夜里,雪白的泉水翻身坐起
我转身看见一个奇迹:一只白豹潜出白树林
它像岩石一样站着,一片旷野,在它身后
它眼里的荣光和力量飞往我的呼吸
接着,除了速度,一切都
静止不动,直到白雪缀满冰冷的早晨
又是重复的幻梦
但已经不知道如何抹去
天空倾泻着它的白银
像倾泻出某种情绪,白色的城市,白色的水
白色的车流,白色的人群,他们都不回头
黄土层点评:
宫白云的《白豹》是一首奇特的诗歌。奇特处在于诗人能将“幻梦”写成文字。降雪在北方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降雪在诗人眼里,却不寻常,一定是天地间突然“发生”了什么。像一只活的动物,在悄然活动,在闹腾一些动劲。诗人于是“看见”了白豹。“一只白豹潜出白树林/它像岩石一样站着,一片旷野,在它身后”,一只白豹,呼吸咻咻,血管里流淌着血,降雪没有寒冷,只有热烈。于是,以“速度”的关键词,奔涌而来,扑向大地、山川和“我”。一个“幻梦”也就算了。更妙的是,“又是重复的幻梦”,这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幻梦,于是,诗人顺着幻梦写下去——关于一只白豹的幻梦,彻底锁住了诗人的深思,抹不去了。“白色的城市,白色的水/白色的车流,白色的人群,他们都不回头”。这个“他们都不回头”非常生动传神!“白色”本是一个形容词,一“不回头”,就暗示出了动词的效果。这些城市,水,车流,人群,都在“白豹”的蛊惑下,着魔一般固执地一路白了下去,从白走向更深的白,不回头!至此,可谓将“白豹”的意志推向了极致,将降雪的厚度和广度,说到酣畅淋漓处。这首诗,仅从诗歌文本是看不出性别的,即便男子也少有具备说出“白豹”这样彪悍意象的气魄的。而女诗人宫白云,毫不费力,将一场雪,写成一个北极熊(或白豹)一般的“动物世界”,这个世界,纯净,苍茫,汹涌,静穆。一场雪简单,一个不同于惯常的雪的叙事,不简单。宫白云创造出的诗歌文本,形成了独立的品质,良好的自我辨识性。即便这一场雪融化了,消散了,“白豹”依然活着,给人时时震撼。
如果爱——
拈一撮远古的尘土
做我的词根
狼烟里,你是我猎猎的战旗
荡飞起的高亢
是我突醒时胸怀里的壮烈
声声的呼唤,让我无数次抛弃隐喻和晦涩
除了金戈铁马与深埋的宫墙
你离我心脏最近
于浑浊的洪荒里,你是我的大禹
我圈出的领地与净土,我不朽的经卷
如果爱——是我荒芜里不肯枯竭的河流
无论多深我都过,深不见底的人间
黄土层点评:
《如果爱》和《白豹》一样,是宫白云的风格。雄浑,豪迈,大气,刚毅。而具有这种诗歌气质的诗人并不多。章闻哲算一个。而青小衣和梧桐雨梦,不属于这种类型。
这首诗,从一撮尘土开始。令人想到“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的尘土,也想到“土生金”这三个字。而“词根”一词的出现,正与“尘土”形成同构对应。结合题目《如果爱》,就引出一个母题:如果爱,我将怎样?因为“你”是“高亢”和“壮烈”,所以,呼唤就具有无可比拟的“穿越性”,穿越什么呢?——隐喻和晦涩,洪荒。抵达哪里?大禹,领地和净土,经书。那么,至此,爱的意义就兀立起来了,一个女人对于爱,终究会做出的是:
“如果爱——是我荒芜里不肯枯竭的河流
无论多深我都过,深不见底的人间”
还是气魄!宫白云的诗歌里看不出哀怨、苦痛和被动。有的是明亮的,痛快的,刚正的力量。她总能控制局面,总能对于这个世界整出动劲,大有“踏破贺兰山缺”的霸气。如果爱,女人无所不能。这就是宫白云诗歌的品质!
宫白云诗歌艺术管窥
黄土层
我不主张从诗人的姓名阐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但“宫白云”除外。“白云”居于高处,无根无柢,凭什么能风云变幻,显示波诡云谲之象。迅即翻涌,倏忽烟散,内心暗藏闪电,表面默然不语。这印象虽然是从两个汉字生发,也是我对宫白云诗歌的印象。“如果你不写诗,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潜力”,这是宫白云说的。也因此窥见宫白云在诗歌中与存在之光同在的体验性喜悦。
宫白云的诗歌读得不多,但已写过两篇评论。我一般很少用既成的诗歌理论教条给活泼的诗歌作品强制性打制铁甲钢盔。这不符合艺术规律,也不符合人的自然生长性。我希望通过我的心灵解读,通过一条幽径抵达诗意的开阔地。读宫白云的诗歌由我看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意象密集而诗意饱满
抒情是诗歌的核心。但抒情的丰沛性和饱满性也具有个体差异。宫白云的诗歌很少用简单的意象勾勒一团氤氲的情绪,而是意象密集而发,集约出抒情的蘑菇云,令人读之愕然惊骇。如《中年辞》的结尾部分:
活着,却在死去——
小女孩敲着铁皮鼓,动词慢慢损耗。
雪、热吻,马、伤口,残阳下,
前世的爱人抱着刀……
二、 具有精致的写意枢纽
一首诗歌要得以成立,写意的枢纽不可或缺,否则就因没有张力而变得平庸。宫白云深味现代诗歌的这个秘密,而精心设置这个“机心”。如《白豹》一诗“夜里,雪白的泉水翻身坐起/我转身看见一个奇迹:一只白豹潜出白树林”,白豹是一个意象,也是一场雪之所以惊天动地的关键性隐喻,因为“白豹”的枢纽性运用,一种雪落大地黄昏的情绪颟顸而下:
“白色的城市,白色的水
白色的车流,白色的人群,他们都不回头”
一场雪,因为“白豹”意象的存在,似乎获得了白色的火焰,令白色不再压抑心灵,而是固执地扬长而去,仿佛悲伤。
再如短诗《秋霜》,鸡鸣,犬吠,炊烟“从中年的发端跑出来。”一句枢纽,令秋霜从自然之物提升到人生之感,兀然增加了震撼力。
三、 具有悲伤情绪源的扩散性
可以说宫白云的诗歌大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这是她诗歌抒情的源头。如《窗外雪花飘着》这首看似在怀念一个人,但是其中的核心是悲伤散发出来的。《墓地的风也是春风》将一场祭奠的哀伤,埋在平静的叙述之下,不露声色却处处流泻寒风和冷雨。《末世爱》虽然在结尾给出了一个温暖的“肋骨”,但是:
“日落大地,
黄金鸣锣开道,人类尽头
凌空射来箭镞
大地腐朽,群峰作古,海水漫漶过来……”
一种无法排遣的宿命般的悲伤之感袭来,令人窒息。而《末世书》更是表达了一种“最后的极致体验”。“我要在这预言之前,脱去厚重的隐喻——/给生命以赤裸的爱,给白豹以深情。给灵魂以肉体,给死以生的呼吸”。接下来一系列的“给”,发射出绵长的抒情气息,但抒情的背后隐藏着绝望以及渴望极致体验的战栗:
“一生中只有这个时刻属于我,而其他时刻
只不过是多余”
宫白云是诗人,也是诗歌评论家。前者的身份令她不断风云变幻,肆意吐露云雨雷电的消息而阴晴未定。后者的身份令她气淡神闲而举重若轻。仿佛是左手写诗,右手写评,成就诗歌艺术的实验和概括。而本文单从诗歌的角度简要概括宫白云,我以为她的丰富人生经历和性格,为其凝结了悲伤的抒情核心,娴熟的诗歌技巧为其构建了一首首别致的诗歌作品,而悖论的诗歌语言成就了她的诗人身份,而所谓的自由意志,也在这诗歌世界里获得了展示和表露。保守地说,她还在路上,但有无数攒动的头颅被远远地甩在她的身后。
“我哭”:中年表意的非常方式——宫白云诗歌漫议
黄土层
给宫白云写诗评,先没读她的诗,而读了两部小说。《致命诱惑》和《两个人的天堂》。大抵可以这么说,写小说的人,心里都有一条绵延的河流。写诗歌人的人,心里都有无数个渡口或码头。前者想的是有个走向去“流淌”,后者想的是随时“弃舟登岸”或“离岸乘舟而去”。换句话说,诗歌的表意更加集中、凝练、简约和直接。也更能将表意的焦虑及时解开。小说则需要一个较为委曲延宕的过程。但同属文学作品,除了表达方式不同,本质上分不开血脉相连的纽结。渡口毕竟是河流的渡口,河流也是渡口的河流。
《致命诱惑》写的是一段婚外情的终于没有完成。作者理性,人物拘谨,而我们对于小说最大限度地展示人性原野的辽阔期待没有获得。作者的叙事自由轻松,心理把握精到,但是情节的推动非常克制,似乎理性统治了一切,致使感性秧苗营养不良,在表意上压抑了。《两个人的天堂》是一对年轻人的奋斗经历。在了解社会之前,爱情先光顾了自身。但是爱情不是面包,也不是永恒的能量源。两个人经历的再多,诸如别人的救助,找工作,租房,被人猎色,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理由已不充分。而被人利用之后,膨胀了自己的欲望,长了心计,甚至发展成了复仇的犯罪行为,就更是不该。完全偏离了励志的正常轨道。小说不讲“不该”这类道德训诫,但是小说讲究故事逻辑和人性私密经验,在这一点上,还实属欠缺。故事从爱情萌发,连接奋斗的线路。但爱情不是护身符,也不是免罪牌。“两个人的天堂”最终因为主人公杨传辉的报复行为,已经敲响了地狱之门。诗歌与小说,在某种程度上魂魄是一致的。小说呢,作为一种叙事文体,里边不能缺少了诗意表述,“感性”毕竟是一切艺术类型的起点。当然,两部小说的得失不在此文论述之列。但是两部小说的表意或多或少提供了些可资研究宫白云诗歌的一些“信息”。这些先秘而不宣。还是说诗歌吧。
以前读过宫白云的一些诗歌,如《白豹》《如果爱》《老习惯》《我的风琴在下雪》《如果我不来,你还蓝给谁》等等。同时也发现她,有大量的短诗不是一下子写出来的,而是在写小说的间歇日积月累的结果。读者可以认为宫白云多才,左手诗歌,右手小说,哪个也不耽误。我倒认为这是一种表意过程的交叉作业。以河流和码头作为比喻,不是只有漂流者才需要码头歇脚和补给物资的,河流本身也需要港湾和渡口,这不,写了几部小说之后,宫白云几乎停歇了小说的写作,而开始钟情于诗歌的创作。于是,有了这部诗集《黑白纪》。
用“黑”和“白”给一部诗集命名,是很本真的,具有原道的意味。“黑白纪”,令人想起“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二也。二生三,三生万物。“黑白”其实即是生命的“窄门”。中国哲学以此奠基。按宫白云在《自序》里的解释,概括一下就是说,“白”是雪夜、丧母、寒冷、苦难、考验等悲伤性的意象,而“黑”与之构成了对抗。黑白纽结,正如中国的书法艺术,白纸黑字里,旋舞着生生不息的气流。用她自己的话说““黑白”最能挖掘出生命深刻的主题。它左右着我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让“黑白”气味弥漫于我的诗歌里”。
那么,解读宫白云的诗歌就从这首《无黑的白》开始。
1 以黑白元素奠基,展开叙事和表意
无黑的白
风穿透你,也穿透我,素笺上握着的
渐渐的,渐渐的褪色
高上去的,高过欲望,高过绝望的蓝
低回来的,低回到生活,低回到
那道再也不能退却的雪线
满世界的浮华里,眼睛里的深寒
躺在白中
成了一片无黑的白
2009-12-15
“无黑的白”就是一页素笺。就是悲伤到极点的一种表达。就是没有了“对抗性”的纯粹的悲伤。“高上去的”和“低回来的”是两种生命状态,是期望和失落的两极性记录。读来沉重,凄苦,怆然。在中国哲学里一直讲“孤阳不长孤阴不生”,“无黑的白”,其孤独感令人窒息。诗人善于使用黑白两种元素的互证,来加深心灵苦痛,而这种苦痛一旦获得了诗意的表述,就不再是“无黑的白”,而得到解救或释放。
我在《女性书其三》解读过宫白云的诗歌《白豹》和《如果爱》,其中说“宫白云的诗歌里看不出哀怨、苦痛和被动。有的是明亮的,痛快的,刚正的力量。她总能控制局面,总能对于这个世界整出动劲,大有‘踏破贺兰山缺’的霸气。如果爱,女人无所不能。这就是宫白云诗歌的品质!”此话大抵不错,但是第一句还是说错了。“哀怨、苦痛和被动”其实是深埋在句子的后边的,不是浅表的。它们本来是“白”,却被诗人文字的“黑”给遮住了。而文字中的豪气带着生命的涌动和活力,热辣辣地熔化着心灵的暗疾和忧伤,但终不能消除干净。因此,黑与白的战争是长久的。“黑白”二字对于宫白云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元叙事的元素。
2 以爱的名义,完成爱
“如果爱”是一首诗的题目,其结尾一句说“如果爱——是我荒芜里不肯枯竭的河流/无论多深我都过,深不见底的人间”。宫白云身上有明显的女性主义的精神,有典型东北人的豪迈气质。用自己的话说“外表坚强硬气,骨子里绝不妥协的桀傲,内心里隐晦的柔软和依赖,那么深重。这些生命最初的痛楚和丧失隐藏在我体内,累积、衍生,有时幻化出许许多多的鳞片。我用诗歌消化这些伤痛并转化它们,以此承纳它所承载的沉重。”(宫白云《黑白纪》自序)
坚硬的是外壳和骨头,坚强的是心灵,但心灵深处还是“柔软和依赖”的。从两首诗《竹马少年》和《月河辞》来说这个问题。
《月河辞》12行,属于短诗。从节约意象的角度看,一下子就冒出了十几个意象,大有堆积奔涌的嫌疑,但是“为了爱”,一个也不多余,哗啦啦漂泊而下,其实“月河”不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河流,而是一条爱的河流。从静夜思、水调歌头到相见欢。河水里流淌的是无数个词牌里的浅吟低唱,是人间欢爱和神话演绎的一场同台演出。“月河”的诗意构筑,正是建立在这些意象群之间,任其蔓延和游动。
“数不尽风流,爱里漂游。亮白的月河,隔着三千里夜色
摇荡。”
“摇荡”一词,激活了古今一切有情人的浪漫情怀。可觉,可感,可人。
《竹马少年》48行,算是短诗里较长的了。但这首诗要叙述的事不复杂。一个小男孩扶起了一个跌倒的小女孩,并给了一支棒棒糖。因为少不更事,更无性意识,于是“做我的小父亲吧”,这样朴质的念头就出来了。这个念头埋在心里,一晃就是几十年,直至人到中年。历经多少世事,烟尘,苦痛,艰难,“小父亲”形象却一直不长大,活在记忆里,促成了这首诗歌《竹马少年》。诗歌里有顿彻,有信仰,更有一份不舍得放弃的像火焰又必然成为灰烬的中年泪水。
3 人间亲情,一回首都成了暮鸦荒冢
《致父亲》是一首怀念父亲的诗歌。一个父亲在女儿心里留下的印象和影响,其重要性深刻性,怎么估量都不为过。而早年丧父的经历,给幼小的心灵突然造成的挫伤感又是终生难以治愈的。《致父亲》这首诗一开篇就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清泉热了”,“秋心作杯”,一个坐在水边的小女孩对着茫茫海水喊爸爸,一遍遍喊,只有潮汐的拍打声,却没有父亲的一声回音。“海水”“盐”“雪花”这些积压越来越沉重的意象,其实就是隐喻自己的命运的苦涩和深重。重到什么程度?“我一年一年地白着,将尘世的盐一网打尽”,这样的夸张句式,更增加了对父亲的怀念。只有在梦中,才能见过父亲,才能喝到“水”。才能听见“回音”。才能听见自己的“乳名”由亲人从天堂里送回来。整首诗,以饱满的情感,悲苦的弥漫感,并不令人费解的隐喻释放了积压在胸的“白”——悲苦和怀念。
《与母书》写得也是对亡母的悼念。在此,我就又想起宫白云“黑白纪”这样的命意,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心里有了太多的“白”才需要用文字的“黑”来平衡它,稀释它。“日子……一打开就有成群雪片飞出”,悲伤之气弥漫,和母亲在一起的“早晨”和“星期天”是再也不会回来了。“夜晚这么黑,鲜花已结束”。这样的诗句令人揪心和喟叹。命运如斯,但不会默认,用母亲身上遗传的勇敢,继续走下去。在表现亲情的诗歌里,宫白云不是仅仅展示自己的悲伤,而是掺进了破解悲伤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非要整出的励志或高大全的“积极”,而是为自己保留了一个希望。有了希望才能突围“黑白世界”,进到彩色天地里去。
4 我哭:中年表意的非常方式
人到中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有“人到中年万事休”一说。作为文学艺术,谁也不是非要成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戏剧家,评论家,画家,音乐家,鼓手,吉他手等等。但至少有一种方式给表意留下通道,释放生命的气息。那么,如何选择呢?主要看哪一种形式更适合于某一个人在某一个生命阶段的表意。其他不说,就说小说和诗歌。一手一个,两手还都得硬的情况毕竟是少见的。于是,宫白云选择了诗歌。她说——
“小说是想象中的另一种生活,让我活在虚幻里。而诗歌直接就是心灵和体验。它那么的不可思议,它让我“活在真实里”。”“我对自己心灵固有的这些东西,充满敬意!”(宫白云《黑白纪》自序)
而《中年辞》这首诗里:
“我哭。要做的事都没有做,
活着,却在死去——
小女孩敲着铁皮鼓,动词慢慢损耗。”,
时光催人老,而需要做的事情还堆山呢。如果还在受着选择路线的困扰,这种尴尬时刻,就会出现“我哭”这样的表意方式。“我哭”不是简单的流泪和哭泣,而是一种庄严的成人仪式。在一个人的心里默默进行着。秘不示人。“我哭”是对表意焦虑的解救和对抗,因此,我赞成不能将一根弦绷得太紧,“我哭”作为一种表意方式,是健康的积极的。
目前,宫白云是冷了小说,执着于诗歌创作。但我不认为这是永久的选择。随着,经历和阅历的变化,兴趣点会转移或回归。而目前就她的诗歌来说,总体印象是纠结,浓烈,抒情,悲苦,豪迈,大气。多用隐喻,意象,叙事跳跃,略嫌拖沓之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宫白云的诗歌几乎没有网络上盛行的什么消遣之作和附庸风雅之作,而是出于生命真实的涌动和近乎纠结的较真之作。因为是属于生命的有血有肉的诗歌,甚至还有浓烈的烟火气和伤感气,但它是真的诗歌。炉火纯青是一个理想和方向,她还不是。但是她在努力地翻腾着自己的炉膛。后来的《镜像》一组,就与以往有所不同,含蓄,纯净,甚至可以用“隽永”二字当得。貌似跳开了直抒胸臆,其实是方式有所改变,从容,蕴藉,耐读。比如《第一寸》:
“当战栗的小女儿
找到父亲,他给了她一个吻,并将黑夜的第一寸
嵌入其中——”
这个“战栗的小女孩”就具有多种指称对象。可以是普遍性的任何一个小女孩,也可以是诗人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是当小女孩的时候的诗人自己。“父亲”也是如此。但统摄这首诗的关键词是“战栗”和“黑夜”。对于后者的理解就不能理解为“黑暗”等负面的东西,而是正能量,就是“安宁和美好”。“战栗”是因为受惊吓或挫败或失去亲人等等的缘故所致,那么,这时,只要父亲的一个吻,就可以把孩子从惊恐的梦魇里带出来,放回到宁静而美好的睡梦里。这首诗里有现实也有想象,甚至有怀念,有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求索。既个性也具有普遍性。
而接下来的《镜像》《启发性》《界限》《钉子》《需要》都可以对应人到中年的种种困境给出生活、心理、精神和欲望等等的解读。限于篇幅,本文略去。我之所以喜欢这一组诗歌,是因为这一组诗歌,宫白云的表达方式更加纯净了。看这首《和平路》,堪称佳作:
“下午去和平广场,途经的和平路
已经腐烂。在广场的大理石长凳上,一只鸽子与我一起数着
和平的每一寸光阴……”
表达非常自然、精到,不着痕迹就刻画出了那一天去和平广场的清淡舒雅的时光。并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途经的和平路已经腐烂”这样具有批评现实主义的诗句,很自然就镶嵌进了诗歌,而诗人的在场性丝毫没有破坏“和平广场”的气氛,恰恰相反增添了和平的味道。如果说“我哭”是一场雨的话,《镜像》一组诗歌正是雨后的彩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