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差去了趟无锡,这个城市在太湖北岸。离我工作的地方不远,沿着湖岸有一条“具区路”。
无锡的风景名胜鼋头渚也被叫做“具区胜境”,这个“具区”到底是什么呢?
为此,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算是找到了答案,可是又因为该怎么读这两个字犯了难。各种考据迷提供的资料看来挺有意思,我整理一下写在这里,分享给您的同时也省得我自己忘了。
“具区”就是太湖,这太湖在古代有好几个名字,叫“震泽“、”笠泽”、“具区”等。“具区”这个名字在《尔雅》和《山海经》上都出现过。辞海上写着这两个字读作“jù qū”。可是这个读音似乎被争议了很久,包括当初给这条“具区路”起名字的时候,拼音该怎么写也有不少提意见的,当地很多人认为应该读作“jù ōu”,他们说这个“ōu”是较大的水面或水坑的意思,从小就这么读。
既然人家这么说,我就来找找这个“区”字到底有没有这个含义。先从外形上看,半包围结构是有点像能装水的样子啊,先来找找它以前写啥样?
呃……看来不是,从甲骨文开始,它就没有装上水,这画的是城墙外面的边界嘛。
再来看看这个字的解释,现代汉语是别指望了,读“ōu”的时候只是姓氏,查查《康熙字典》吧,压根就没有和水有关的解释。
也难怪,真要是水坑的话,“具区”怎么解释呢?“具”有准备的意思,挖一个坑?
不行,挖不了太湖那么大……
《常用通假字表》里面,“具”还通“俱”,莫非……都是坑?
什么嘛,太湖才不是这个模样。难道,这通假字通的是“巨”,一个大大的坑?
嗯,这么大个坑灌上水,不就是湖了么?
正当我胡思乱想之际,一篇文章出现在搜索引擎里,原来有人已经考据过,还发了帖子:
“宋本《广韵》中有“区”一条,且“区”下有“具区”一条,“岂俱切”,念“qū”,则无疑了。又诗人陆游《秋思绝句》:“胸次本来容具区,自私盆盎一何愚!片帆忽逐秋风起,聊试人间萬里途。”涉及“具区”,且从音韵押韵的角度而言,具区当是“jù qū”的另一力证了。”(原文请见
http://www.bary.com/doc/a/236079309511563877/)
搜了这一大堆东西,直到最后才把问题搞明白,也算有所收获。看看时间,已经是半夜了,我困得睁不开眼,果然是坑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