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区之鮆

作者: 蒋洪 | 来源:发表于2017-05-05 13:04 被阅读505次

    太湖边的吃货习惯将梅鲚鱼称作湖刀,这个相对于长江刀鱼的称呼有几分傍大款的尴尬。其实,梅鲚鱼和长江刀鱼是表亲。

    具区之鮆

    刀鲚。俗名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等。刀鲚属溯河洄游性鱼类,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我国产于渤海、黄海、东海,以及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等通海江河的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每年3月1日起,为期51天特许开捕。食客根据刀鲚清明前细骨软,清明后细骨硬的特点,不惜万金食刀。据说野生长江刀鱼有望纳入国家保护,听说海安人工养殖的刀鱼批量上市。

    具区之鮆

    太湖湖鲚,即梅鲚鱼,俗称湖刀,是陆封型淡水定居刀鲚,最高年龄为5年,最大体长312mm,最大体重110g,体背呈灰黑色,其余银白色,体侧有蓝色光泽。最大特征是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6条,其中最长的1条越过臀鳍基底四分之一。5月中旬—6月中旬盛产。太湖边人吃梅鲚,常见清蒸,雪菜蒸也是选项。如若雪菜烧,则有些土豪的意思了。

    刀鲚古称“鮆”,最早见于《山海经》,汉代学者刘歆考证,《山海经》作者为大禹及其属臣伯益,撰著的时间为上古的虞夏之际。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都继承了此种说法。夏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109年,存在469年。距今4126年。《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浮玉之山即天目山脉,具区是太湖的古称。苕水即苕溪,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注入太湖。夹岸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鮆鱼是有史以来太湖中文字记录最早的鱼,凭这就足以让喜欢湖刀者自嗨了。俗话说一表三千里,这表亲还有凤鲚、短颌鲚和七丝鲚,它们都是鲱形目,鳀科,鲚属。

    凤鲚俗称凤尾鱼、黄鲚、子鲚、烤子鱼。属于河口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浅海,每年春季,大量鱼类从海中洄游至河口半咸淡水区域产卵,但决不深入纯淡水区域(长江口凤鲚最远达江阴,瓯江口凤鲚至江心屿)。体背灰黄色,体侧和腹侧银白色。体长12-16公分,背鳍、臀鳍和尾鳍浅灰色,胸鳍和腹鳍白色。胸鳍上部游离鳍条6延长成丝状,后超过臀鳍起点。5月上旬(立夏)至7月上旬(小署)是凤鲚鱼汛旺季。初识上海沈嘉禄老师时,他问湖刀与烤子鱼是不是一回事,现在想来,当时没答对,惭愧。

    短颌鲚与刀鲚相似,别名毛鲚、毛刀鱼。胸鳍上部的丝状游离鳍条较短,仅达臀鳍基底起点。通体银白色、背部浅青灰色。体长12—15公分。刀鲚上颌骨长,向后伸达胸鳍基部,短颌鲚上颌骨短,向后不超越鳃盖骨的后缘。七丝鲚全称为白鼻凤尾七丝鲚,别名为青鲚、白鼻、凤尾、马齐。体背青黄色,侧腹银白色。体长15公分左右,背鳍、胸鳍、腹鳍基部淡黄色,尾鳍末端微黑。胸鳍上部有7根游离丝状鳍条,其中最长鳍条伸达臀鳍基部上方。七丝鲚已定居河口。福建闽江、九龙江、广东韩江、珠江等河流的河口全年均有渔汛,以7-12月为多。4-7月为其产卵期。

    刀鲚体型比凤鲚、短颌鲚及白鼻凤尾七丝鲚大,胸鳍线长。梅鲚与刀鱼色泽相近,成熟期不同,局部色泽也不同。

    想吃可遇不可求之菜,看缘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具区之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nj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