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明白我们该走哪条路的时候,我们常常是已经丧失了走这条路的机会。”
英国商业哲学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的这句话我以前只是觉得特别有道理,但它到底深刻在什么地方,我一直没有弄清楚。现在看来,这句话通俗点儿说就是“当你有了多么痛的领悟之后,这个领悟对你就没有价值了”。当你获得某种认知的时候,这个时间轴是往后的,而到最后才去“决策”,黄花菜都凉了。
我们经常看到亲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种情况,比如在“选什么样的男朋友”这件事上,母女之间常常会有冲突:
母亲给出的是“认知”:经过很多迭代以后,她终于有了一个“多么痛的领悟”,获得了这个认知。
对于正在找男朋友的女儿来说,认知的时间点是错位的——母亲基于她的认知给出一个决策,而女儿的认知跟她是冲突的。
等女儿活到跟妈妈一样大岁数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妈妈说的是对的”,但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已经没有选择权了。
这个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很深奥的原理:最优停止理论。
我们做一个决策的时候,常常被两个东西所撕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最优化的认知,而这些往往要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你不能够“二话不说,上来就做一个决策”;数据是越多越好,可决策不是越晚越好——决策是有时间点的。
这样就会导致一个巨大的冲突。
比如租房子,你要尽可能多地看一些房子才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性价比最高,才可能形成一个选择房子的标准。但是,让我们纠结的是,在你不断扩大数据量的时候,最好的房子可能已经被别人挑走了,你没有机会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找对象:无论是男生找女朋友,还是女生找男朋友,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尤其是优质的女生更面临这个问题,就是“数据量和决策时刻之间的天然矛盾”。你越优质,机会就越多,获取的数据量就越大,你就产生了一个冲动——“再看看吧,可能有更好的”。
但是,你收集数据的过程,也是丧失决策机会的过程——看到某某男生不错,但还有点儿问题,再看看吧,再比较一下……接下来,你找了5个男朋友之后突然觉得之前那个男生不错,回头再来找他,他给了你一张请柬。
股市上也是如此:你好像有很多选择机会,比如持有的一只股票一直在往上涨,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上涨的终点。股票涨的时候,你要面临“什么时候抛”的决策:过早地抛,你可能丧失发财的机会;不抛,继续持有,好像是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但实际上可能陷入到某种灾难当中:今天你觉得它还会往上涨,明天早上就发现它在悬崖式下跌,这时候,你也只能在那儿站岗了。
“什么时候停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中国哲学里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叫“止”,停止。智慧的起点就是“止”,你不知道止,就不会有智慧;而智慧的终点也是止,你不但要“止”,而且知道什么时候、在多大程度上“止”——这就要考验你的智慧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好像有用,但其实一点儿用都没有的话:我们要保持好XX和XX的平衡。比如,我们要保持好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我们要保持多样性和专一性的平衡……等等,这些话听起来都对,但是是“正确的废话”——平衡的点到底在哪儿,我们是没有答案的。
我们经常说“那就看缘分了”,“那就看运气了”,“那就看感觉了”。所谓“运气”就是你选择的这个点正好是“最优停止点”,如果你没碰到就只会倒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