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亲身经历过的前一场疫情,还是2003年的非典,那时候的自己还是个未曾离开过故乡的小学生。
时光倒流到多年前,非典来势汹汹,但对平静的小村庄并没有带来致命的冲击。停课在家的日子里,父母照旧在忙着打理田间的庄稼,我一个人在家,给小羊剪剪胡子,给小狗梳梳毛,看看园子里的花和草,日子甚至比平时还更惬意几分。
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流行起来,看电视、听收音机是全家人的“线上冲浪时刻”,傍晚时分,一家人围桌而作,看着电视里的“新鲜事”,关心着非典人数的增长,期盼着感染率尽快下降,生活尽快回到平静。
2020年,“新冠肺炎”闯入了人们的视野,三年疫情反复,停工、停产、停课,封校、封城、封园,生死别离、人间疾苦。用现在很流行的一段话来说:这种低迷情绪的蔓延,像一个π,没有多么极致的痛,但却没完没了。
焦虑在每个人身边蔓延,打开微博天下大事尽览无疑,可是看得越远,听得越多,人的心里越慌。往外看全是动荡,往内看才有心安;往远看都是未知,往近看才是确定。
或许我们需要换一种生活的哲学,这世间很多事,并不是越成功、越高效,就一定越好的。越是在动荡的年代,我们越要爱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以微小对抗宏大、以具体对抗虚无、以当下对抗未知,以内在的笃定对抗外在的波动,我们会多一些从容、自洽、淡然,少一些困惑、焦虑、不安的时刻。
世界那么大,外界那么精彩,不如停下来,从网端抽身而出,听听内心的声音,看看身边的风景,做一些眼前的小事。
记得在疫情之前,每次有时间,我都想往外跑,似乎只有出去旅游一趟游,才能说过我看了世界。直到疫情来了,我被封在一座城市中,一个小区中不能出门,我开始重新关注起身边的一草一木来,这也让我找回了十几年前那个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当下,在微小的事物中汲取能量的自己。
诗和远方也许就藏在苟且的眼前,去关注微小的事物,关注三餐中的一菜一蔬,关心身边的一花一草,让生活被具体的当下填满。
正如海桑的那首诗,不如让每天发生些小事情,比如男孩打架,蔷薇花开了,比如三岁的女儿跌在地上,自己爬起来,我心中有一百个美好的愿望,都是苦的我热爱它们,胜过自己短暂的一生。
疫情之前,很多人在一份没有多喜爱,也没有多反感的工作中着消耗着人生,且毫无察觉。疫情三年,内卷、躺平、摆烂,是大众的无奈,也是每个人的自嘲。但重压之下亦有反弹力。人生并不是一道问答题,而是一道排除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场疫情,让很多人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么,从而一点排除掉不喜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愿景图。
去培养些爱好,去做一生热爱之事,这些喜爱能让你远离焦虑,体验快乐的心流。生活很苦,热爱很甜,它们在一起,日子才有滋有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