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产品工作札记 - 2019年总结

产品工作札记 - 2019年总结

作者: 我是仔仔侠 | 来源:发表于2019-12-27 16:06 被阅读0次

    2.0上线后,短暂的终点又变成了起点,我们会看到的更多,思考的更多,渴望寻求更多的突破...

    胜利总是需要仰望的

    回望2019年的工作,可以总结为三个 定位 问题。这不是一篇干货,有想而发,废话比较多,推荐在真正闲暇时或者无聊时看看。

    一、定位和产品路线

    产品2.0定位于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智能办公产品和解决方案,形态从类OA的软件形态逐步转到以硬件产品为主导的综合服务形态。这点在产品差异性上的确和其他竞品形成了区隔,但始终有几个问题没有完全的解答:

    1. 产品定位和产品愿景一致吗?
    2. 后续的产品路线该如何衔接呢?

    在制定2.0路线图前,我的思考逻辑是这样的:

    产品路线图管理

    产品愿景、商业目标、时间窗口等的确一并考虑了,但是几者之间的关系确实容易混淆。理想、现实、资源就像时刻左右你思想的小鬼,大概产品经理的人格分裂就是这样产生的。

    谁能告诉我哪个方案更好呢?

    细品一下,产品经理对产品的执着与迷茫无非出现在三个方面:

    • 用户:有价值的方案不存在或已经失效了,抑或者效果与客户预期的相差甚远
    • 技术:现有技术已经非常落后,或者新的技术已经大势所趋
    • 商业:某些商业链条的环境出现了问题

    我们在阐述任何一个方案解决上面某个问题时,都会从一个主要角度出发,要么是用户痛点、要么是技术适应性,抑或者商业价值。

    所谓:快乐的出发,沿路皆是坑。

    为什么?因为沿路你无法避免的会遇见其他两个方面的问题。那时,你就会纠结当初因此设立的路线图是否正确。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们需要把愿景、目标、资源、限制等种种因素转化为统一的衡量方式:基于价值的产品策略

    1. 路线图的价值点判断

    这么一听有点类似于给某个需求评分,的确是。但是这里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也更复杂。回到上面出现分歧的三个方面:用户、技术和商业,分别为其创建指定的价值维度。

    a. 用户价值维度

    用户预期价值,这是完全的用户视角,从高到低很清晰。当然这基于充分的用研、桌面研究和反馈分析。

    永远优先考虑用户端价值

    b. 业务价值维度

    这个维度,完全是从产品方的预期价值出发,它可能是产品经理对产品、行业、市场的某种判断,也可能是管理者对大方向上的要求。

    加上己方的价值 融合用户和己方价值

    c. 技术可行性维度

    价值是收益,技术可行性是成本。这里的技术不仅仅指代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组织的方方面面,比如:组织结构、渠道建设、技术和管理储备等等。

    最终得出的经典四象限

    高价值高可行性的属于速赢型价值,一般会很少,出现了就做;高价值低可行性的在转型期会很多,就像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中低价值高可行性的,其实是产品的常态,是一个需要渐进式建设的。


    2. 将价值点对齐

    以上梳理了所有的价值点,然而并不能直接推进到执行阶段,从最终目标一致性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做一次基于核心策略的对齐。至于为什么,先来看一张图:

    Alignment Yes vs Not

    Alignment这个词很难翻译,好几次朋友问我都没有十分满意的答案,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典型代表,暂且叫它 协同 吧。

    做人、做公司、做产品,都需要有个长期目标,可能达不到,但是永远在迷茫时指引你前进,往这个方向去的,就是Alignment。

    把所有价值点向核心策略对齐,就形成了路线图

    3. 真正落实到路线图的细化工作

    a. 讲清楚价值点

    价值相对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把它给相关人员讲清楚,是十分考验产品人员基本能力的。一个只有自己能理解的价值,在实现过程中注定都是坎坷。

    b. 构建最低限度的原型来表达真实想法

    一般在做路线图时,都不会涉及到原型;但是在做Startup sprint时,都会有验证的需求。谈不上好坏,但是目前路线图往往过于抽象,所以很难保证团队对路线图的理解一致,所以补充上最低限度的原型既是自己对解决方案的再度思考,也是团队沟通的利器。

    c. 准备真实的测试环境

    以往团队中的测试资源参与产品时已经到了迭代阶段,思考和前期准备都十分有限。在制定路线图时,引入必要的测试资源,帮助准备真实的测试数据集、了解真实场景的测试要点...这些都不算晚。

    d. 确定史诗级别的UAT标准和指标

    产品靠什么决定路线成功?靠什么指导后续迭代?在执行之初就明确重要的指标和用户可接受的价值标准,可以提前启动数据指标体系的建设和价值追踪的事项。

    e. 明确UX、技术规范

    这些可能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不是十分适用,建议有条件还是要做,以避免后期不必要的争论和重构。


    路线图中的最小单元

    我们一直在实践敏捷,在产品之初整体引入团队资源以保障后续顺利进行,是下一个实践的重点!

    二、定位和企业创新

    在《创新者的困境》中说到,任何的微创新和创新一但被验证成功且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后来者就会以更小成本的微创新来挤压市场。创新上的高投入和短暂的利益期,成了创新者的一种困境。

    再看脸书小红书中说的:“如果Facebook不能创造出杀死自己的产品,那么其他人会”。

    1. 创新中的定位问题

    17年起,我们开启了新的产品线,开始进军智能办公市场,这就是得力产品创新的文化。从实践了两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也确实碰到了一些麻烦:

    1. 在公司各个部门都熟悉了既有工作方式的情况下,协同并没有做好,如同上面章节图中所描述的:客户获取成本在各渠道下千差万别,产品线冗余等等。
    2. 产品路线图中以高价值、实现成本高、周期长的价值点为主,往下拆解执行有相当的难度。

    相信很多企业在谋求新业务和创新时,都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创新团队范围从小到大,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

    a. 团队创新的问题

    创新团队面临的往往是定位的不确定性,以我们自己举例,团队定位是IT?软件?还是互联网?

    如果是IT,在明确人员成本后,不应该有任何商业化指标的压力,因为他只是纯成本中心型的职能部门。如果是软件,就是以软件产品为建设核心和商业化核心。如果是互联网,就是以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服务方案为主,其职能往往是健全和独立的。

    很可惜,创新型团队所处的,往往不是这么单纯的定位。站在企业的角度,成本风险可控,价值最大化是唯一的标准。

    b. 事业部创新的问题

    事业部级的创新,往往涉及到多职能,跨部门协作。这种级别的创新,上述章节中的问题会愈发明显。但换个角度想,这个级别的创新往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分支,所以协同问题需要从更高层开始解决。

    2. 破局的点

    站在全世界范围内,看看和我们一样情况的企业,其发展历程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但是非常值得借鉴。先来看一下企业创新阻力的主要成因:

    随着公司的成长,雇用新的人员来应对业务的需求,然后逐步变成更大的内部组织。该组织成为了一个功能型孤岛,产品,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支持和财务均成为独立的部门。想法,人和事物开始分散布在楼层,建筑物和地理位置之间。每个团队成员都更加专注于自己部门的问题;每个团队都开始研究产品的各个部分。公司业务从整体公司所有,逐渐由独立的团队负责。虽然这使公司能够更好的解决其现有问题,但最终导致了整体创新程度较低的环境。

    管理的正面和反面,解决了某些问题,一定会带来另外的问题。在单一部门、事业部的角度,自己的选择、做法取决于赋予它的职责,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所以当创新从局部范围往更大层面扩展时,要不断调整创新部门的定位和职责。

    a. 构建品牌家族,让创新变成品牌之一

    这个也一直是我们的创造力源泉,从文具、办公、体育用品、工具到家具,日益增多的品牌让企业获取了更多的潜在市场,也提升了整体竞争力。但有一点也必须要考虑,品牌间也可能存在交叉的情况。市场不断在变化,用户群体也在变化,品牌的裂变和融合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b. 不要害怕吃掉已有的产品

    团队管理里有鲶鱼,企业创新里也要允许新产品吃掉老产品的情况。固守老产品,也许能有不错的收入,但是失去的也许是占领将来市场的先机。

    c. 孵化更多的微型团队来持续创新

    无论团队级还是事业部级,规模越大创新难度越大,所以在现有组织里孵化更多的小微团队或项目是持续创新的保证。


    企业创新永远不是一个局部的事,在各个层级采用合理的机制,让企业永远具备创新活力,来看看世界级公司集体创新的格局,振奋下!

    多元发展已然成为了趋势

    三、定位和个人心态

    最后说点轻松话题,个人在工作中的定位。

    每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在公司里的职责也不同,形成了每个人自己心中的定位。我见过年轻奋进的年轻人,也见过成熟稳健的老手,当然也有以摸鱼为乐的小聪明者。说实话,个人心中对自己在企业里的定位是很难被外界改变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定位直接决定了他的可能性和上升通道。

    我负责智能办公软件产品,站在某些狭义的定位上,我的主要职责软件部分,但从入职第一天,我对自己的定位从来都不是软件产品负责人,而是产品负责人。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任何的分工定位只是一种认知和默契,但只要是有利于团队成功的,跨界也没人说不允许。

    之前商城项目有同事问我为什么要去管运营的事,认为我只是负责研发。从表面的职责来看这句话没错,我的主要职责是保证软件产品定义正确且可用,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我的某些干预行为只是我对产品整体思考的一种体现。

    多年的创业经验让我时刻有种危机感和全面严谨思考的习惯,主动打破自己表面职责的边界,是让产品成功,让自己成长的最佳方式。

    产品经理最理想的形态是什么?我心目中是这样的:

    产品经理的多面性

    这种认知不会被外界所打破,而是自我的一种升级。在合适的时间,透过对自己新的认识,会针对性的往某些方面发展。这是我认为的,个人定位转变的自趋力。


    结语

    2019年,充满挑战和坎坷,认清自己、团队和负责的产品,使之不留遗憾。2020年,没有flag,只希望一切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

    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工作札记 - 2019年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ff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