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茅台酒厂历史悠久,是一家百年企业。
其实,到2024年,它只有71年的历史。
1953年,茅台镇的三个烧厂房正式被合并为茅台酒厂。
原本,茅台是几个酿酒的作坊,靠着老祖宗留下的秘方和工艺,就能维持生存。
但现在,它要往标准化、规模化的企业转型,传统工艺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产能提高不上去。
靠传统的技法,可以酿10吨酒,但要高效地酿1000吨酒,就不行了。
而且,成本控制不下来。
茅台酒虽然价格一直很高,但利润并不高。
作为一家企业,它的盈利能力亟待提升。
当时的白酒业,正在进行一场新式酿酒法的集体探索。
有的酒厂找到更加廉价的酿酒原料——薯干;
有的酒厂探索出了液态法白酒,也就是采用酒精、香精、糖精加水稀释配成白酒。
看着同行产能蹭蹭上涨,成本节节下降,茅台坐不住了。
如果还固守传统,结局就是逐渐落后于主流。
茅台必须要变。
但变革这条路,不平坦。
茅台进行过几个错误的尝试。
一开始,是简单粗暴地把原料加工方式变了。
在茅台酒的传统工艺里,酿酒要用整粒高粱当原料。
但是这样出酒率低,五六斤粮食才出一斤酒。
于是,茅台尝试把高粱打碎酿酒,这样出酒周期短,出酒率高。
结果,市场不干了,各地的专卖局、外贸局打来电话,说是茅台酒质量直线下滑,要求停止供货。
你看,客户对茅台酒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像个紧箍咒,提醒着茅台,做任何尝试,都不能折损一点质量。
这个调整不起效,茅台又进行了一种尝试,易地生产。
也就是把厂子按原生产方式,复制到贵州以外的地方。
为了实现一比一的还原,高粱是从茅台酒厂转运的,连铲高粱的木锨都是从茅台酒厂转运过去的,还派去了二十多个技术骨干。
结果,酿出的酒就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想想也知道,原料能复制,工具能复制,可是茅台镇一方水土和气候,复制不了。
也正因为这样,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茅台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亏损。
固守传统工艺,成本下不来、产量上不去;
摒弃传统,产量是有了,但是质量又不过关。
这倒逼茅台必须在兼顾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
一场现代化工业和传统工艺之间的碰撞,开始了。
这场变革,持续了60多年,从1960年代开始创新,到1978年茅台从亏损里爬出来,再到2001年,茅台酒厂完成第一版技术标准体系,一直革新到现在。
回望这场工艺变革,它回应的真问题是:
中国传统的工艺产业如何走向现代化生产?
茅台的经验是什么呢?
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知其然”,知道酿造工艺流程是什么。
也就是把那些散落在匠人口中、手上的知识,变成规范化的表述,落到纸面上。
在白酒行业,酿造工艺向来由酿酒师独家掌握,就算带徒弟,也是口传心授,不留文字。
结果,自然是难以扩充产量,而且每个人的悟性决定了酒的质量,残次率很高。
1957年,茅台时任厂长打破陈规,发动全厂将酿酒技艺形成文字,对酿酒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整理成了四个册子。
茅台的工艺操作规程,第一次落到了纸面上。
当然,这些文字还算不上规范标准,因为它们大部分都还停留在模糊的经验阶段。
比如,关于酿酒中“堆积”这个步骤,手册的记载是:
“堆积时间、温度等,由车间负责人根据气候季节灵活掌握,如以鼻闻有糊香、微酒气时开始发酵,可以下窖。”
你看,并没有明确指出堆积的具体时长和温度。
不过,把原本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就让进一步改变,有了依据。
有的时候我们想梳理一个问题,一般也是脑子想,一团毛线球,理不出个一二三。
没关系,我们先做第一步,先写下来。
有一个可视化的文档,事情才能转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