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归自然,顺其自然的谬误

回归自然,顺其自然的谬误

作者: 猫乘风 | 来源:发表于2021-10-03 00:16 被阅读0次

    唯一回归自然的方法,只有死亡。

    在关于我要去哪的问题上,有许多学派给了类似的方法,即“回归自然,顺其自然,成佛,天人合一”等等,也许会有歧义,所以规范一下,这里说的这些成果,指的是人放弃了自身的目的,欲望,回归到无欲无求,无目的的状态,跟随自然而行。而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在于人力只有限,欲望之无穷,以有限之人力,填无穷之欲壑,怠矣。所以这边分出两种流派,一是不断限制欲望的大小,直至为零,另一则是不断发展人力,推出人定胜天。

    谁对谁错暂且搁置。我的观点是,人是无法回归自然的,因为人本身就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谈何回归。尽管人是自然的产物,但自然的产物并不等同于自然,就如同人造出来产物并不等同于人一般。

    那么自然造人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对于自然而言,同样有一种我是谁的问题,即自然本身并不了解自然是什么样的,自然无法从内部定义自己,它无法说明它是什么,只能说明它不是什么,即用一种否定的方式,不断划出边界,最后剩下来的那部分就是自己,以此来间接确定自身。而这种否定的方式就是人,自然是什么不知道,但自然不是人,同样的,人是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人不是自然。

    所以如果非要说顺其自然,那么恰恰人就要做非自然的事。那么自然究竟为何物,自然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一个道法自然可以作为突破口,对于中国文化范围下,人们天然相信“天”“道”,不断的追求“得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人们天然的相信世间万物是遵循着某种规律,如果知道了这个规律,则天下事皆可由此推演而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这其中有一个陷阱,即“道”是否存在,在之前的语境下,人们默认“道”的存在,争论的点仅仅是“道”最终可知还是不可知,但不管是可知还是不可知,却有一个共识,就是人类科学的发展,不断的推成出新,就是一个不断逼近“道”的过程,似乎迟早有一天人类可以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这种“道”的特点,是人们认为它是已经完善的,在创世之初或之前就已经完备的,僵死的,等待考古一般挖掘出其完整的身躯。但是,如果激进一点想,虽然人们在探索道的过程,确实不断发现更复杂,更丰富的理论,有一种本来只看到一小部分,后来慢慢看到更大部分的感觉,这一个现象也在验证着“道”早已存在。但是如果假设“道”确实存在,但其实它也并非已经完善了,而是一个不断在生长的过程呢?我们之所以之前只看到一小部分,是因为它只有那一小部分,而后看到更多,是因为它已经长出来更多的部分呢?这就好像人看《法典》,如果将法典视为“人道”,那么这种“人道”恰恰是在人的不断实践过程中完善起来,而非天然完善整全的。这种视角下,人与“道”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人在“道”的统御下按部就班的生活,发展,而是人本身就在创造“道”。这时候说回自然,就会发现人与自然是两种东西,人是无法回归的自然的,如果人回归自然,意味着人的缺失,那么自然的发展也会陷入停滞。

    再者,人对自然而言,就像一面镜子。人的不断探索,在人的观念中,逐渐增加对自然的认识。这就好像人看星座,人喜欢听他人评价自己,人喜欢看故事,实际上就是在反复确定自身究竟为何。因此人不等于自然,如同镜子不是人。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之前都还是在承认“道”存在的前提下讨论,“道”凭什么存在,我们观察不到“道”的全貌,仅仅是因为人力所限吗?为什么不可以是“道”其实不存在,所以无法显现呢?这与现有已经发现的科学理论似乎是背离的,现有科学理论看上去是在不断的完善的,不断继承之前的理论,逐渐体系丰富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往往新理论的诞生,是伴随着对之前的理论的质疑,之前理论无法适用当下的一些新情景,而后必须要对之前理论的一些预设做出否定,而后腾出空间,来放置新的预设。这时候用一个经典的寓言,阿忒修斯船,不断更换零件的船,是否是之前的船,还是仅仅有许多相似的两条船。如果用后者的角度,那么这些不断替换的理论,就可以看作没有前后联系,而是相似的独立关系的理论,那么那个作为整体的,一以贯之的“道”,就不存在了,这些理论就好像是梦境中光怪陆离的现象,随机着浮现的,因为虽然新出现的理论与之前的理论相似,但是做科研的会知道,每次的实验结果就像一场赌博,面对众多的科学家在同一方面的实验,提出各种版本的理论,就好像一个个下注的号码,在最终结果出来前,人们只知道理论会改变,却不知道是改哪个方面,怎么改。而且理论不断的革新,不断产生新的分支,虽然分支和分支之间出于同源,但其间的裂隙越来越大,不断撕裂着个那个“整全”的存在,分类学的出现,和人对多样性的推崇,不断在将其撕裂。与其说这个“道”允许人们撕裂它,不如说它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这些碎片就是人凭空造出来的。

    在此时,自然都不存在了,还往何处归?所以人究竟为何,就是那些欲望,那些目的,一方面确定了我是谁,另一方面又确定了要前往何方。在此时,不管是在“道”存在的角度,还是“道”不存在的角度,对于人而言,目的都是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质的存在,如果“道”存在,道是无目的的,那么人要确立自身,就必须是一种带有强烈的,不可磨灭的目的生存的生物;如果“道”不存在,那么人的目的就更没有了统一的规范,没有衡量的准则,只要目的够强烈,就可以凭空创造出一块碎片,

    人可以拥有目的,是因为人要为维持和实现目的支付痛苦,而这种强烈的目的,又可以往人的身上注入力量,让人可以行动起来,让人感受到一种自主选择的自主感。所以自由的第一步,就是做出选择,然后坚持这个选择,承受其中的痛苦,虽然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意味着其他选项的消失,坚持意味着不能更改为其他选项,但这些消除的可能性其实是在你做出的选择背后,它们意味着,你的自由是你可以不惧痛苦的选择其中的任何一项,坚持则是你的选项可以被实现。如果惧怕痛苦,放弃了欲望,那么命运则会用痛苦垒出一道道墙,因为你不会撞墙,所以路线也就被确定了。

    所以看似最符合自然,最自由的顺其自然,回归自然的选择,其实是最无趣的生活方式,那些对欲望的克制看似强大,实则弱小。真正的强大是用一种欲望压制另一种欲望,一种目的战胜其他的目的。

    我是谁,不是由我躯体,身份,资产,人际关系定义的,而是我的存在方式,遇到每个选择的当口,我能否做出我真正想选的选项,哪怕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我的目的,我要去向何方。


    关于控制情绪的新看法,过去对情绪的控制认为是,我要引导自己避免产生坏情绪,要让自己能产生好情绪替代,这样在好情绪下才能专心高效的去做事。但经过实践后,发现情绪如何并非只由我内在能决定,还要很多外界的因素,执着于好情绪,则意味着等待,断裂,因为只有情绪好,状态好的时候才能行动,这显然是愚蠢的,因此,现在对控制情绪的看法是,将情绪的地位下降,做事排在优先级,不否认情绪对效率带来的影响,但搁置高低效的问题,保持意志和行动的连贯性更重要。


    对于痛苦,快乐二者的看法,痛苦和快乐不是互斥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即痛苦的时候不代表不可以快乐,快乐也不是指不痛苦。这样视角的好处在于,降低快乐出现的门槛和对快乐要求。在旧视角下,快乐必须强大到完全覆盖掉痛苦,使痛苦感知不到,才算是快乐,只要还能感受到痛苦,就想继续放大快乐。在新视角下,快乐不需要完全覆盖痛苦,而是起一种缓解作用,不是去除痛苦,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细微的快乐的体验上。如此可以避免为痛苦而痛苦,为快乐而快乐的陷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归自然,顺其自然的谬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hv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