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因格说|100元真的等于5张20元吗?

因格说|100元真的等于5张20元吗?

作者: 因格说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09:09 被阅读0次

整理:因格教育·人才孵化中心                   【尚德大厦A座509】

当你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当你承担起了赡养父母的责任。

但是现在作为子女的人都有普遍的经历——当每个月给父母一大笔钱表示孝心,希望他们能够多买衣服、买些补品、每天吃好一点的时候,他们总会选择把这笔钱存入银行,并不舍得花。每天还是粗茶淡饭,衣着简朴。

怎么说服父母都不行,而自己也被不知道的人说没有孝心。

那怎么办才好呢?给更多的钱吗?

不不不。要“给少”他们一点。

具体原因为何?请听接下来的分解。


一、100元真的等于5个20元吗?

曾经日子过得普普通通的你,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当你手里拿着一张100块钱的钞票的时候,你总是比较舍不得把它花出去,买东西前总是会考虑一下。

但是一旦这张100块钱变成了零钞,不知不觉你就会发现这一百块钱被花光了。

我们分析一下:

如果我们要买5块钱的东西。

当我们把100块钱的整钞花出去的时候,在我们心理上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失去了100元”。哪怕最后我们还是会得到95元的找零,但是这种对“失去”的心理作用,会趋向于让我们规避,因此就让我们不舍得花出这100元钞票。

但是如果我们花的是一共一百元的零钞,比如5张20元。那么我们每一次失去的只是100块钱的一小部分。这样的话,每一次“失去”相比起一张100元来说要小得多,因此我们也就更舍得把这笔钱给花出去。所以这100块钱就很容易被花出去了。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100元虽然在统计学上等于5张20元,但是在心理学上100元却不等于5张20元。

原因就是:

我们把不同的钱放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那么100元和5张20元被放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那么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同样是真正“失去5元”,但100元所在的心理账户会让人“更痛苦”。

这就导致了“人们会用不同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也会有不同的消费倾向与风险偏好”。

因格说小结一下:

当人们得到了一笔钱,很多时候会把一大笔钱和一小笔钱分开看待、分开消费,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二、我怎么兼职10个星期好像没挣有钱?

比如说,有的大学生会在大学期间去找兼职。比如做家教。

有一个家教是这样的:每周上一节课,上10周。

情况一:

李华去给人上课,每节课都会拿到80元的报酬。那么李华每次收到这80块钱,就去吃顿好的、去买衣服、改善生活等等。那么这800块钱就不知不觉被花完了。

情况二:

这个家教的付款方式是:在上完10周的课程后,一次性付给李华800元。那结果李华一点也没舍得花,统统存进了银行。

你可能会说:毕竟情况二里面,李华辛辛苦苦干了10周终于拿到了800块,肯定会更加珍惜呀!

那情况一里面,李华也辛辛苦苦干了10周,同样是800元也不珍惜了呢?

同样是800元,分割成了10个80元,放在了“痛苦感”更低的心理账户中。也就导致了我们容易把10个80元花掉。

还有另一个场景:

作为一个喝可乐上瘾的人,让你一次性买60元一箱的可口可乐,你一般不会买;但是你却会在30天里,每天花上2块5去买可乐,一共花了75元。

所以哪怕从长远来看,60元要比75元实惠得多,但是在心理账户中,60元确实花起来比30次2块5来“痛苦”得多。

因格说再小结一下:

我们在“花大钱”的时候要像花小钱一样舍得,不能因为失去100元就放弃了本来需要的东西;

在“花小钱”的时候也就要认真考虑,把每一笔小钱当做花大钱的时候一样“痛苦”来思考,防止浪费钱购买不必要的东西。

三、微信是用来刺激购买欲的手段,你信吗?

注意!现在我们是微信支付的时代,而以上的例子我们都是建立在“纸钞”的基础上!

不过,你以为微信付款就能逃脱以上的规律了吗?

我们先按上面的规律分析一下——微信里面的是小钱还是大钱嗯?

这里,我们判断大钱小钱不能仅仅从金额上看,而是要看被放在了哪个心理账户,也就是花出去时的“痛苦感”有多少。

当我们用微信付款的时候,无论多少,我们是更难感受到“钱真实地失去”的感觉,特别是当我们被别人扫码,而不是我们主动输入金额的时候。所以我们就更难有“失去钱”的痛苦感,对货币的付更加淡漠,从而也就会更加大胆地去消费了。

另外会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同样价格的消费,你会更加倾向去与那些被扫码的超市买,而不是你主动输入金额的超市。前提是有其他条件差不多的超市选择。

所以你就会发现,自己微信余额不知不觉地就没了,还感觉自己明明什么都没买啊。

四、所以怎样让自己变得有孝心呢?

好的,我们现在就要来解决一开始提到的问题了:“怎么给父母钱才能让他们舍得改善生活呢?”

相信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了。

就是:

1、用微信给父母转钱,让钱花出去的时候更加不知不觉。

2、尽量把钱分开来给。比如你一个月要给3000,那么你可以改成每几天给一小笔钱,让他们更舍得花。

另外,因格说提醒大家:

要记得这个“心理账户”,并注意避免在“花小钱”和“花大钱”的时候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给生活带来困扰!


该文章由因格教育·人才孵化中心整理改编。更多精彩内容及详细介绍,推荐阅读本文章的参考原著:

《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

相关文章

  • 因格说|100元真的等于5张20元吗?

    整理:因格教育·人才孵化中心 【尚德大厦A座509】 当你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当你承担起了赡养父...

  • 挑战米开朗琪罗的天才贝尼尼:赋予大理石弹性肌肤和人性

    ​小冒坚持原创的466天 真的喜欢这位大师。 有人说,没去博格塞就等于没到罗马。 因为博格塞美术馆里(Borghe...

  • 【峰友会输出 Day2】思维-刻意练习

    一 一万小时法则 有人说1万个小时法则等于成功,等于掌握一项技能,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猫叔有链接视频,给我们分...

  • 习惯真的等于喜欢吗

    我问他,习惯等于喜欢吗? 他说:习惯久了,就是喜欢。 可是,我尝试了,习惯很容易养成,但动心太难了。 而且,虽然习...

  • 工作真的等于生活吗?

    在我看来工作不等于生活,但是现实是我们绝大分人的生活一大部分都被工作所占据了。日常当中,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密不可分...

  • 金钱带给你了什么?

    有些人说:“有了金钱,就等于有了一切”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还不如...

  • 好事,你真的做对了吗?

    人们总是说行善助人是好事,可是行善之前有没有想过,你做的真的是好事吗?真的做对了吗? 有些时候,行善不当等于作恶。...

  • 让孩子理解父母

    “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话熟悉吗?小时候听过吧,现在对你的孩子还这样说吗?那他真的知道你的好吗? 知道不等于...

  • 说真的吗?

    我什么时候成为务实而细腻的人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表面上我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事实上,我讲每句话的时候,总担心会冒犯...

  • 「喝自酿葡萄酒等于慢性自杀」是真的吗?

    「喝自酿葡萄酒等于慢性自杀」是真的吗? 湖南的张先生因喝自酿的葡萄酒中毒险些双目失明,据张先生回忆,前几日他请几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格说|100元真的等于5张20元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nk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