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视剧评文字欲
挑战米开朗琪罗的天才贝尼尼:赋予大理石弹性肌肤和人性

挑战米开朗琪罗的天才贝尼尼:赋予大理石弹性肌肤和人性

作者: 芸淡风倾 | 来源:发表于2020-03-19 23:18 被阅读0次

​小冒坚持原创的466天 真的喜欢这位大师。

有人说,没去博格塞就等于没到罗马。

因为博格塞美术馆里(Borghese Gallery),陈列着贝尼尼的知名代表作《阿波罗和达芙妮》《大卫》《普鲁托和普洛塞尔皮娜》等。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巴洛克艺术之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贝尼尼的作品遍及罗马城。——他对罗马城,不是贡献巨大,而是再造了罗马。

自画像

(一)被上帝亲吻过的天才翘楚,让冰冷的石料展现出世俗的戏剧性

多才多艺的贝尼尼,被同代人评价,拥有如伟大变形者一般的天赐技艺,他的雕塑作品有何过人之处?

1.直观视觉冲击——让坚硬冰冷的石材变得柔软,富有弹性。

贝尼尼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年仅23岁完成的《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即使从平面的照片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人物皮肤肌理拥有的弹性,充满了生命力。

《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The Rape of Proserpina,1621年-1622年

甚至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少女的无助——脸颊的泪水,以及因外力下陷的少女肌肤。

这是贝尼尼最直观的特色,他刻凿的人物充满了生命力,少女的躯体甚至还带有娇嫩的原始诱惑。

为了这惊世骇俗的艺术表现力,贝尼尼采取各种危险而惊人的雕凿,无限接近现实的细节还原,由此而得以令大理石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形态:他用惊人的技术,改变了石料的属性,僵硬被表现得像自然的动作一般鲜活。他俨然成了第二个造物主,真正让创作的人物栩栩如生,不再冰冷。

2.在静止的力量造型中,体现运动性。

贝尼尼也创作过《大卫》,他捕捉的是大卫扔出投石器之前力道释放的瞬间。人物手臂上的血管清晰可见,左足点地以获得旋转力,全身营造出肌肉发力的效果。面部表情极为还原,眉头深锁,牙关紧咬,双唇抿在一起,仿佛真正掷铁饼的人。

《大卫》(David),1623-1624年

他惊人的观察力,一是来源于自己曾经拥有投掷运动的经历;二是通过镜子仔细观察自己发力瞬间的表情。

他也表明了雕塑家一种新态度:不应该追求完美精致的模仿工艺,而是在经过恰当规划、草稿练习后,将最本能的动物运动最有力地释放出来。

明显可以感受到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是静止又完美的。

3.复杂运动瞬间,体现复杂的戏剧性

惊艳罗马的作品《阿波罗和达芙妮》描写的是求而不得的爱情。小爱神丘比特为了复仇,将爱情之箭射向太阳和文艺之神阿波罗,同时将拒绝爱情之箭射向了河神的美丽女儿达芙妮。陷入情网的阿波罗疯狂追求达芙妮,少女却不为所动。在向父亲呼救的时候,阿波罗的一只手一触及到少女的身体,她就变成了一株月桂树。雕像,正是触碰变身的一刻。

明明是静止又沉重的雕刻,贝尼尼将两个人物处理得非常轻盈,仿佛摆脱了地心引力,逃离底座的束缚,沿着一条斜线向上升,似乎要离开大地。

他作为优秀的画家,坚持认为雕塑可以像绘画一样,可以将抽象的感觉变为可见和可感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感受到生命当下的温度与生动。

而他的第三层身份——戏剧作家,让他去思考,如何将雕塑转化为一种展示身体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他巧妙选取整个故事最重要的高潮,少女的惊慌失措,无奈变身的无助绝望,引人遐想的留白,更充满戏剧张力。

《阿波罗与达芙妮》(Apollo and Daphne )1622年至1625年

(二)敢于颠覆大师米开朗琪罗,为凡人代言,书写不凡,开创历史

贝尼尼一度像众人一样,推崇大师米开朗基罗。而他后期敢于颠覆大师,坚持大相径庭的创作风格,才是贝尼尼自己创造历史,走上大师之路的开始。

贝尼尼身前身后,因为惊世骇俗的大胆尺度所展现的艺术性,备受争议和攻击。

1.违背古典艺术之克制原则——总是过分表现情感。

作品要体现完美的一面,近乎神性,而绝非接地气不完美,甚至世俗低俗的人性。

2.违背了石料自身的完整性——总是竭尽所能地用石材来模仿其他材质。

选择大理石作为最理想的雕刻石材,就是为了保持作品的庄严高贵。

归根结底,米开朗基罗代表的主流创作风格塑造的是“神样的人”,他不会用多少心思去表现常人的身体,更不要说去模仿人们日常的模样了。他所痴迷的事情是让人更接近神。

而贝尼尼更像是一位时代的照相师,想要尽可能完整还原地保留“人样的人”。

他为枢机主教西庇奥涅·博尔盖塞的胸像,更像是写实的肖像画:

接地气的圆润的大叔,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甚至还留有一颗没扣好的纽扣。下颌浓密的山羊胡还未来得修理。完全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的距离感和权威感,反而变得亲切自然——这大概是贝尼尼作为朋友对主教的熟悉印象的体现。据记载,主教本人对这非主流的写实作品,很满意。

更有争议的是,是被艺术史上称之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的作品——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的柯尔纳罗小礼拜堂,正中央的雕塑作品《圣特雷萨狂喜》。

特雷萨是十六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从小患癫有痫病,发作时产生幻觉,可感受到各种神的奇迹。她过着隐居生活,用书信将这些幻觉记载下来。十七世纪,教会将这位修女封为圣徒,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

毫无疑问,这是位神圣不容侵犯的人。

可贝尼尼一如既往,历时12年,又一次惊世骇俗,他表现出了特雷萨复杂的内心情感:头部无力地向后仰着,张开的嘴象在呻吟,手脚均无力地下垂,批评攻击毫不留情地向贝尼尼袭来:这哪里是特蕾莎修女,这不过是处于某种情欲的痉挛。

即使他创新地在雕塑上方,设置一束束镀金的金属条,金色的反光射在人物身上,制造了雕刻的光环,增添神圣性——那也是毫无疑问的低俗。

贝尼尼的灵感来源,其实源自是特雷萨自己在幻觉中看到爱神小天使的日记。

她自己写道:"我感到这个箭头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仿佛是在抽我的心……,我正经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使我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

所以忠实于还原人性一面的贝尼尼,将她对神的爱情,转化为痛并快乐着的瞬间,对立情感交织,甚至融合了生理和情感的共同渴望,通过身体和表情,传达给观众。

贝尼尼因此遭受不少非议,差点前途尽毁,但这成了他最杰出的作品——

贝尼尼用艺术的力量做到了世界上最难的事:他令一种极端的情感和状态变得可见。这种极乐状态,是真实和自然的反应,远远超过世俗对情欲的狭隘认知。

所以当后人凝视它越久,就会发现这个源于现实,却超脱于现实的雕塑,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圣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1645年-1652年

(三)艺术家都拥有无穷的勇气,不仅挑战权威,更要审视自我

乔治亚·奥尼夫说过,无论在任何领域的艺术中,要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是需要勇气的。

最具勇气的行为,就是像贝尼尼一样,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敢于勇敢地向全世界展示。

这是艺术家的共性特点。

比如那被贝尼尼颠覆了的米开朗琪罗,30岁也不愿意屈从于稳定的收入,去做一个手捧铁饭碗的复制者,按照当时的审美要求修建教堂。米开朗基罗始终坚持对自己赋予的使命——从大理石中释放出美的理想形式,因此才创造出,像《大卫》那样,不似人间所有的完美冰封状态,充满圣洁雄伟的美。

贝尼尼后来也曾说过——“不敢打破规则的人,永远不可能超越规则”。

1.十七世纪二十年代,雕塑总是后背靠墙摆放在房间里,基本上都是单一角度的画面呈现。

贝尼尼打破世俗观念,开始站在观赏者角度,360度环绕无缝观察和感受作品。是他第一次提出,要把雕塑看成多种图像的呈现,让大理石像电影一样活动起来。丰富的动态,让观众变身参与者,更具感染力。

2.贝尼尼从不间断凝视的,还有他自己。

对于卡拉瓦乔、伦勃朗和贝尼尼这三位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来说,镜子作为创作工具的重要性不亚于刷子、蚀针和凿子。

贝尼尼非常喜欢透过镜子,观察自己:摆脱古典中规中矩塑造的刻板形象,让每一件作品的面部自然活动,最大程度还原身体运动。

这观察的一步,就是赋予大理石以生命力的关键:贝尼尼对人物倾注了真情实感的理解,对故事的戏剧性投入了强烈的认同。自我戏剧化令艺术家同时成为演员和观众,所以观众才能感受到不同于以往雕塑的情感。

3.贝尼尼的艺术生涯,硕果累累,但其实充满了失败起伏和不被认同,但他一直坚持创作到80多岁生命的终结,用作品为自己代言。

他认为,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奋,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

即使他是自命不凡的天才,他也从没用天赋作为懒惰的借口,反而在各个领域不停探索。作为建筑师,画家,戏剧作家,他都留下了惊艳世界的旷世佳作。

他用作品延长了三倍艺术人生。

(四)我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还可以学习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我们可以不知道艺术的专业知识和背景故事,因为这丝毫不妨碍我们去欣赏美,享受艺术。

在我认真去了解艺术大师的过程中,除了美的享受,更多的感受是,艺术家不只是才华横溢的天才,同时也是克服了人性缺点的真实的人。他们的经历,本身也是不逊于作品本身的珍品。

他们不是神样的人,依然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样的人。

艺术家能成为大师,不只是创意,勇气和机遇,最基本的是,信念感,坚持和勤奋。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础品质。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平均年读110+本书。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愿意写深度思考后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从千利休“和敬清寂”到安藤忠雄,赏日本“侘寂”之美

现代艺术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实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寻访千利休:茶道禅意化解焦虑无聊,重拾生活之美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光影魔术手让水泥绽放永恒

莎士比亚+贝多芬,走进最懂哲学的古典音乐大师瓦格纳

手握永恒的艺术人生:取代女王登上英镑的天才透纳

相关文章

  • 挑战米开朗琪罗的天才贝尼尼:赋予大理石弹性肌肤和人性

    ​小冒坚持原创的466天 真的喜欢这位大师。 有人说,没去博格塞就等于没到罗马。 因为博格塞美术馆里(Borghe...

  • 石头里的巨人 米开朗琪罗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里说过:“不相信天才,不知道天才为何物的人,请看看米开朗琪罗吧。 天才,这就是...

  • 反思的价值与人生赢家

    米开朗琪罗说:“我凿去多余的石头,大卫”就诞生了。 ”米开朗琪罗说:“我去了趟采石场,看到了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在它...

  • 名人传

    其实米开朗琪罗逃走了,但是市政一会额外给了他优待侧面看出米开朗琪罗的威望很好,米开朗琪罗受到贵人相助,米开朗琪罗的...

  •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炼石术士、雕塑奇才

    贝尼尼被称为 “巴洛克艺术之父”,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天才型艺术家,他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贝尼尼的艺术...

  • 2018.8.17 读《名人传》p103-p143

    今日读到本书的143页,也是米开朗琪罗传的结束,今日的主题是米开朗琪罗的爱情,也是舍弃。 米开朗琪罗对...

  • 认知清单~关于米开朗基罗的周边知识

    引言 如果说达·芬奇是一个科学天才,那米开朗琪罗就是一个艺术天才。 下面这份清单,让你了解一个真实的米开朗基罗。 ...

  • 断舍离与得

    说到“断舍离”,想先说说米开朗琪罗和大卫的故事:著名的雕像“大卫”——用整块大理石雕成,重量近5.5吨,体格雄伟健...

  • 手稿中的“米开朗琪罗情感生活史”

    手稿中的“米开朗琪罗情感生活史” 卡罗琳·沃恩的《米开朗琪罗手稿》,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代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的手稿...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最钟情的雕塑最终却没有一个像西斯廷天顶画那样具有规模的作品,那不得不说,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仿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挑战米开朗琪罗的天才贝尼尼:赋予大理石弹性肌肤和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gr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