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老师在《读懂孩子的心》一书中指出,作为家长你要“赢得”孩子的心,而不是“赢了”孩子。承担起你作为成年人的人生家庭责任,不逃避、不推诿、不转嫁矛盾、不大搞情绪投射游戏,不利用孩子的天生弱势心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控制孩子,折腾孩子,你自然会赢得孩子的心,孩子会发自内心地爱你、尊重你,就像你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尊重孩子一样。
这世上估计绝大部分父母都号称自己是真心爱孩子吧,这俨然已经是一种政治正确了。有些父母更是提出了所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极端口号,似乎觉得全身心投入到爱孩子的事业中,此生才活得圆满而有意义,殊不知这种极端方式只是“以爱之名”来逃避自己的人生。
把自己的全部人生希望统统寄托在孩子身上,即使不论这种压力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作为父母一方来说也是够卑鄙又省力啊。一方面父母以爱之名、牺牲各种所谓的生活享受、花费大量时间全方位照顾孩子,陶醉在自我牺牲的“伟大错觉”中;另一方面父母更是可以“义正言辞”地把生活工作中焦虑感、无能感,与人攀比的自尊心、虚荣心统统投射向孩子——孩子数学考了一百分,仿佛觉得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孩子在同龄人中这也不会那也不行,难免让人觉得自己在同事朋友眼里没面子,甚至为此训斥、暴打孩子都在所不惜——“我为你呕心沥血付出一切,你TM还这么不争气,打死你个龟孙!”
在这世上你与自己的关系最重要,其次是夫妻配偶关系,亲子关系最多只能排在第三位。你与自己的关系和谐,内心从容安适、自信自尊,就不会无意识、莫名其妙地把内心的敏感脆弱、焦虑不安、痛苦焦灼等负面情绪不断投射向配偶。跟配偶吵架、甚至引发家庭暴力,觉得是配偶让自己不幸福、不如意、不称心。而你跟配偶的夫妻关系,进一步会影响家庭氛围,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成长。
孩子与成人的最重大区别就是,发生事情了孩子往往倾向于“自我归因”,而成人大概率则是“自我辩护”。比如夫妻吵架,不用猜都知道两口子肯定是在相互指责、甚至相互谩骂、砸东西之类,总之都是觉得自己有理、错在对方。
而孩子在目睹父母吵架时,则会发自内心地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才导致父母吵架,才导致家庭不和睦。这种因为“自我归因”而引发的深深的内疚感、负罪感会在孩子心里扎根,会让孩子哭着恳求父母别吵了、别打了,都是自己的错,自己从此好好听话、好好学习之类。
有些内心善良、勇于自我反省的父母可能会因此看清并珍惜孩子那颗天真脆弱的童心,从此努力提升自己、改善夫妻关系,为孩子营造安稳成长的家庭环境。
而有些内心无明、缺乏反省的父母,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利用孩子“自我归因”的这个天性弱点,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就是因为你不听话,才害的我们大人天天吵架”“就是因为你不好好学习,才让我整天忧心失眠”“就是养活你太费钱,才害我们大人天天起早贪黑太辛苦”……这种种屁话明显就是在欺负小孩子不懂事,把父母本该承担的养家糊口的人生压力和家庭责任统统转移到小孩子身上,意思就是说你吃我的、喝我的、穿我的、住我的,难道听我的话不应该吗、不天经地义吗?以此给孩子制造巨大心理压力来迫使小孩子听话、屈服。
此时小孩子反而成了家庭结构中“心理意义上的父母”,要反过来安慰他的真实父母别伤心、别难过,自己以后一定好好听话、好好学习、啥都听你们大人的还不行吗?如此一来,这类父母通过这种转嫁责任的阴暗心理游戏,达到了在精神上全方位控制孩子的目的,一旦孩子不听话,就会自动引发其内心源源不断的内疚感和负罪感,进而迫使他自己发自内心地屈从于父母、屈从于父母的各种听话指令。这是多么令人发中指的教育方式啊。
而那些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首先是发自内心地爱自己、接纳自己、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在生活中努力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勇于承担自己的人生压力与家庭责任,不把各种不良无明情绪向配偶及孩子大肆投射。
正因为他们始终稳稳地站在自我关怀、自我接纳的心理基石上,所以他们用不着迫使孩子屈从自己、讨好自己、跪舔自己,来换取并维护内心虚弱不堪的家长特别看重的那点可怜的“权威感”“尊严感”之类;他们能看到孩子的本来面目,并充分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允许并支持孩子以自己的节奏和喜欢的方式,自由成长。
而如果你靠精神控制、靠心理施压、靠各种变态方法迫使孩子屈从、即使在孩子小时候你屡屡“赢了”它,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明白这不是爱,而只是各种下作无聊的“以爱之名”的心理操控罢了。
从长远时间线上来看,假设成年后你的孩子还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你,你的教育才算是真的成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