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
午后散步时,路边停着几辆快递三轮车。车门开着,露出快递师傅蜷缩的小腿和穿着同款黑色皮鞋的脚。阳光温暖,他们睡得很香。
就在几天前,美团的外卖小哥高治晓登上了《时代周刊》。他在疫情期间也没有停止工作,一天最多派送六七十单,骑行一百多公里。其实这样的工作量跟疫情开始前并没什么两样。快递小哥没有上榜,可能很大原因是疫情期间快递公司没有放开运营,但他们也同样功不可没。
无论是谁得到这份殊荣,都证明了城市化带来的成果:默默做着平凡事情的小人物得到了群体认同。
无论是被夸赞为“护胃队”也好,“摆渡人”也好,大家都不能选择性失忆。就在疫情发生前,外卖小哥们还曾因为坏天气未能按时送达而被当街辱骂,不被某些人待见。而如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已将“网约配送员”纳入国家职业大典,小人物们迎接到了春天。
但是,我想就算没有疫情,随着城市化加深,这个群体也会在未来得到应有的认同。
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故事:凌晨三点,女孩卓玛和她的妈妈步行走进30公里外的原始森林采摘松茸。这种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母女俩平均要走一公里才能找到一朵。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每天重复的辛苦可以让母女俩赚到5000元,对她们而言这已是笔不小的收入。
城市化让上面的故事发生地更少了一些。正值壮年的母亲可以在城中找到一份工作,孩子可以踏实上学。
陆铭在《大国大城》这本书中写道:一个城市的活力恰恰在于它的低端服务业。这里的低端服务业,可以理解为外卖、快递行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相对的高端服务业,则是医生、律师等高级能者所在的行业。
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在城市的大熔炉中走向平衡,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二者的比例甚至达到1:1。这意味着在城市中,尤其是大城市中,低技能群体不可或缺。这也是为什么在类似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中,一名踏实肯干的外卖小哥收入过万屡见不鲜,甚至高于普通白领。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踏实用心的工作。
天才毕竟是少数,高薪职业也只是面向数量较少的精英群体敞开怀抱。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身边千千万万个小人物,都是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中赚取与付出相差不多的薪水。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这不值得过多异议。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年轻时倒腾过白木耳、拉过板车、修过车、销售过苗木;一代伟人邓爷爷也在国外工厂做过临时工;马云爸爸也当过普通的英语老师……
时间看得见。在工作的忙碌与繁琐中寻求内心的平静,认真对待手头的每一件小事,会发现世界更加辽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