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老师用读菜谱的方式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了解你想要达成的目标,不能只看细节和流程,需要用系统的观念去分析这件事情,然后思考其中的操作模式。
菜谱,名词,一般介绍菜肴制作方法的书,多用作书名;偶尔也用作菜单解。
为什么那么多人照搬菜谱里的操作说明依然做不好这道菜呢?原因不仅仅在于我们的基础,首先我们得大略知道各种食材的注意事项,各种刀工火候的不同功能和用途,能分清他们的区间浮动变化;其次是我们心里要有一个大概的目标,我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菜。看不懂菜谱不是说你不认识里面的操作说明,而是没有去思考我到底要做成什么菜式,为了达成这种菜式的要求,之前需要做哪些工作。
菜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已经做完前期分析和处理后的结果,就像我们看财报一样,是既定事实。在这个事实里,我们需要去揣摩的是他们因为什么而得出这样的结果,这个才是读菜谱做好菜的必备条件。
真正读菜谱的人,会通过每一个步骤倒推出主厨的心思,猜想他为什么要那么处理,为什么按照某种步骤,每一步具体想要达成什么效果。然后抱着达成相同效果的想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发挥,只要最终结果类似就行。
这个思考途径可以推广到几乎所有事情上面来,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也需要理解对方的取舍。特别是公司的规章制度,里面含了公司和员工利益的权衡,有选择,有放弃。在选择和放弃之间,这种选择代表了公司真实的意图,也代表这个单位的真实运行规则。一次再次地观摩这种意图的显现,一个人会很快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
这段时间在做公司的投资管理制度,就能深深地看到这种抉择。首先是初稿,需要先和老板一条条过一遍,这个时候老板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当初稿审过后,就需要和项目负责人再去拉锯,这个中间除开资源配置以外,更多的是权力的制衡和利益的分配,就看最后博弈是不是可以达到平衡。
所以我去阅读之前公司的其他规章制度,看公司真正的隐含的行事准则是怎么样的,能不能在限度内把我自己的理解加进去。比如我们做投资,是为了达成共赢,为了双方都有好的收益,在这个基础上,哪些是投资方一定要能掌控的,哪些是要放权的,而合作方他们的诉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激励他们等等。
等制度达成共识真正可以落实,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最重要的还是看大家想一起合作的决心有多大,这个项目到底可不可行。
从和菜头老师讲看菜谱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对方的意图,理解了做不到,还有努力的方向;而如果只是完全照搬流程,可能连方向都没有,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学阿米巴学不会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