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输出力学院 - 共读会读书
临界知识——知识管理的核心本质

临界知识——知识管理的核心本质

作者: 棋灵解书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18:30 被阅读42次
    临界知识——知识管理的核心本质

    原本只是好奇买了成甲的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普通的名字本让我对其内容不报太大希望,毕竟之前读了国外一些作者关于学习的著作后,对传授学习的方法论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但是当开始看《好好学习》这本书时,却是让我觉得惊艳,理论与干货并举,有别于已读过的学习类书籍,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今天的主题是“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

    刚接触这个名字的时候,对这个概念很是陌生,知识还有临界一说?作者通过论述、举例、介绍等方式,归纳成最精炼的表达,临界知识就是复杂事物背后最基本的规律,临界知识就是用简单的基础规律来解释复杂的世界现象。

    临界知识要在哪里寻找?哪些是临界知识呢?

    临界知识是对事物最底层规律的总结,因此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可以找到。比如复利效应、概率论、二八法则、长尾效应、规模效应、边际效应等,都是具有普适性的临界知识,感兴趣的可以买书来好好研究下,书的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几个临界知识并举例说明,因为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所以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如何发现我自己的临界知识呢?

    找临界点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作者很大方地推荐了自己的寻找经验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不仅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己从事的专业,本专业延伸出的其他领域,包括法律、金融、心理、策划等等都可以。从这些领域去阅读最经典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多留心,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我们找到一个规律并不够,还要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的原始出处,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比如1万小时天才定律,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只知道这个规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它的出处: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知道了出处,我们对这个规律的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这一步其实就是寻找第一性原理,即能够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比如1万小时定律要求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为什么重要,可以从几个更基本的原理解释。比如生物学上的结论:学习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性与对应的神经链强弱有关,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靠。而要强化神经链,就要反复训练,所以持续高强度练习是提升能力的必由之路。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当我们对一个领域的解释没有相关储备知识,找不到更底层的解释,可以有两个解决方案:要么我们想办法查询相关领域的书籍,看看有没有别人的研究结论可供参考;要么自己给处于一个可能的合理化假设,然后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答案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使我们真正掌握它的关键。但是在刻意练习的同时,我们要关注两点: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联系,并且大量地持续联系。

    刻意练习并不是机械的做题或者背诵,它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寻找普适的规律,刻意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深度,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什么是临界知识了,那么下面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学习临界知识需要掌握的一些方法和技能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要学习绿灯思维,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一个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习惯性防卫。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抗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当我们听到不同的观点就会消极处理,拒接接受和我们想法不一致的观点,想要打破这种防卫,就需要建立绿灯思维。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应该是接受,想着怎么用这种观点来帮助自己。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我们的进步速度将会更快。

    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要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们会产生防卫性思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成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是对“我”这个个体的否定。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总结:培养绿灯思维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急躁,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一夜爆红。大多数人的观点就是必须每步都要快,成名要趁早,太慢会被淘汰。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短期集训训练营:“21天XXX”“七天XXX”。因为有人通过写文章、出书等方式成为新一代网络知识IP,大多数人也开始学习写作,期待自己是下一个阅读量10万+新媒体人。

    快是结果,但不是原因,快并不意味着你学习新的东西也必须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我们羡慕彭小六成为简书一哥,大多数人只看到他突然成名于网络,但是你是否有注意到他的简介里提到,自己默默学习了多久?看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文章?有的名人介绍自己从零开始学习半年成为现在的写作大咖,但是也许你没有注意到,这种速成宣传方式只是在刺激我们的痛点,实际上这个名人在未出名前就,已经写了很久的商业文案,看过无数名著?

    真正的高效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追求的速成,没有办理静下心来打通知识的阻塞,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总以为看过以后总有一天自然而然会通。

    我们求快,渴望能够四两拨千斤,能够找到捷径,却忘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真正捷径:书山有路勤为径。所谓厚积薄发,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那些只是阻塞,才能在之后的书籍中读出作者想写而没写的,作者没写而应该写的。

    以慢为快不是说每一页书都要慢慢读,而是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根据二八原则理论,我们应该将80%的时间花在20%重要的问题上面,找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阅读。同样,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值得的。比如《六个月学会任何外语》,作者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就应该花不成比例多的时间研究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什么在影响你的沟通?然后在这个环节下硬功夫死磕。一旦这么做,你很快就会发现,把最基本的环节打通之后,再有新知识就能在这个基础上生长——只要把新知识中的阻塞打通,就能够和原来的知识融会贯通,最后经过6个月的时间,你就能完成绝大多数的日常外语交流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前面提到,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

    当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决定,当时为什么这样做,是基于什么样的假设前提,这个假设在当时的情境下是最合适的吗?是否要有其他的假设比之前自己做的更加合适?成甲老师就有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而写反思日记却又是他进行反思的结果。感兴趣的可以参考书中成甲老师2012年制定的反思标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就是此前多本书中提到的输出,输入是一个看似主动学习实则被动吸收的过程,只有通过输出才能将输入的内容进行整合,最终构建成一个结构紧密富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此处就不赘述了。

    刻意练习

    前面如何应用临界知识已经介绍了刻意练习,此处省略100字,哈哈。

    最后,再次推荐成甲老师的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不刻意show艰深理论,以作者的经历以案例,这是一本有关知识的知识,给了我们非常详细的解决办法和修炼步骤,推荐阅读。


    下期预告: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2017/10/10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临界知识——知识管理的核心本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ts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