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样一句话:简书上90%的文字都是垃圾。
心里多少有点触动。不得不承认简书确实不是一个高质量的写作平台,的确存在着一些文字纯属无病呻吟、自我陶醉,当然我也不例外。
所以我这里要说的“文学”绝对地要从“文字”中脱离出来,绝不是所有的文字作品都能迈进“文学”这个门槛。
托尼·莫里森在《根性:作为根基之祖先》一文中写道:作品必须要有政治意义,作品的力量正在于此。我赞同莫里森的观点,但作品的力量不仅在于此。如果我们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列出来,这些作品没有哪一部是简单的。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对人类发展的担忧和对人性的思考,对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甚至更大的话题的思考,成就这些作品的不单单是文学上的优秀,文学技巧和才气在大多数作家中并不缺乏,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早就超出了单一的文学范畴。
今天我们创作的门槛实在容易迈进去,在敲出一个个方块字的时候,究竟有无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而写作?我们的写作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学作品?我们要写的文学作品和之前时代的要有什么不同?文学对于现代社会意味着什么?问题太多了。
“我们忽略了文学的什么价值和社会功能。”这时候写作多少可以说成是一种自我陶醉,这种输出是毫无意义的。这是对自己的警示——没有思考就去写作,是毫无意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