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农耕文化中的自然科学

农耕文化中的自然科学

作者: 富贵w | 来源:发表于2018-09-16 09:03 被阅读0次

    ——担当者行动“好玩的科学”点火人研习营之甘肃省庆阳市环县

    各位教师,各位主管领导:

    大家上午好!我是咱们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的一名老师,为什么不说是校长呢?因为据我了解在很多乡村小学当校长的都是比较傻的老师。我觉着我不是个傻子!当然这是用来缓解大家疲劳的题外话。今天来到“中国皮影之乡”环县,本是来学习的,之前我们美丽的欧阳说让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索实践经历,实在受之有愧。今天的分享仅是个人的感悟。

    【我是一个村小教师我需要什么?】

    大家说说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高工资、我们需要别人的肯定、我们需要宽敞的房子高档的车子、我们需要美丽的妻子……总之我们需要的很多!这时大家都别笑,谁不需要这些?有没有人需要干有苦又累的活还不被人肯定?谁愿意每天教学不拿工资……估计在场的没几个吧?我要说的是,这就是人性。我们村小要突围必须尊重人性。一切违背人性的要求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都是不可持续的!那么面对着村小“条件艰苦设备陈旧”、“职业倦怠严重”、“家庭教育缺失”三座大山,我们何去何从?能否找到杠杆和支点,撬动村小实现振兴?大案是肯定的——它就是“科学”!“扎根乡土融入生活的好玩的科学”!

    【多元融合找到我们的需要——我好你好他也好】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学校的教师为什么愿意跟着你干?这儿我要插一点村小的管理,这不是广告。据我的经验这个很实用,村小的管理分为四个档次,大多数还处在第一档,以制度管理,我告诉大家这个在我看来才算及格;那么第二个档次就是尊重这是良好;优秀是第三个档次则是联盟,也就是“我好你好他也好”;那第四个档次则称得上“卓越”也就是萌发与每个主体内需的自组织。

    公元前两百多年前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支点,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推动地球”,两千多年来人们应用了杠杆原理解决了许多的问题。作为村小教师面对村小的困境,我一直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支点和一个杠杆撬开村小的困难,让学生从这里找到希望和力量,让教师工作的充实而幸福,让家长不再领着孩子逃离,从而实现村小的突围呢?寻找基于师生在地生活的,以学生兴趣和思维训练为主的,融入农耕乡土资源的农村科学课堂,可以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在“主题、探索、表现”中实现综合学习,是走向面未来的村小教育。

    第一个融合就是我们需要的融合

    融入农耕乡土元素的科学课撬动村小突围。乡土科学课撬动兴趣,爱上学习自主探索:学生更喜欢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我们就走出学校,来田间地头,来到博物馆、档案馆……通过体验、观察、走访、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苹果课程《苹果酵素》,不仅好玩,还能明白微生物的反应,更能融入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乡土科学课撬动思维,学会思考面向未来:传统的农耕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乡土科学课的开发不是教孩子们去种地。而是在猜想、验证、分析、分享中训练孩子的思维,学会思考,学会面对未知。如农耕乡土科学课《草帽艺术》在学生对“草帽”的设计、制作、以及“走秀”策划和实践的自组织中,学会面对未知的事与物。乡土科学课撬动人性,找到自我乐在其中:乡土科学课堂的三个特点,科学性,符合孩子认知规律,贴近未来生活场景,孩子参与感强,如《升子》从测量,分析、计算,在探访升子是干什么用的中,我们会把公平合理的通识思想融入其中,这就会是适合各年级的品德课,探访做一个升子需要多少材料,一个升子能装多少粮食时这又是适合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课,探访寻找的过程还是实践课(科学人文并举)。趣味性,有趣、好玩、孩子认知容易,贴近生活和未来。参与性,孩子主动探究,合作分享。只要学生爱上学习,不用刷题,不用日夜鏖战,一切会迎刃而解。教师家长层面,因为学生的改变使教师的工作更有成就感,还可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满足人的最高需要提供可能,让教师看到希望充满力量。家长更需要孩子健康快乐的成人成才,为过上幸福的生活做好准备。从而各取所需,共同发展。(比如每个实践活动都会使作文教学言之有物,每个意外和思考都是很好的素材,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才会言之有物,才会逸趣横生)

    第二个融合是学科融合

    举例“土灶烧洋芋,灶旺人更旺”乡土科学课:

    【过程设计】:

    1.土灶烧洋芋(1小时)

    (1)创设情境、群策群力、方法指导。

    (2)建立小组、策划方案、分工负责。

    2.小小悦读会(1小时)

    (1)自主选择阅读准备材料(准备好两个阅读材料“灶节”、“灶旺”),阅读体会“灶旺人旺”的道理和“如何才能灶旺人更旺”的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和想法,以组为单位可以是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

    (3)选取组内代表分享“灶旺人更旺”的理解和想法。

      3.品尝丰收的喜悦,交流实践的感受(1小时)

    (1)分享、品尝洋芋、红薯、玉米鸡蛋等(可以策划简单的品尝会,有一定的指导,比如:抛、分、闻、猜、咬、吃、议等)。

    (2)交流感受(自助交流)

    (3)为什么灶旺人更旺,自己打算做些什么?(10分钟小练笔,简单说出思路即可,课后完善)

    【讨论主题】

    1.科学题目讨论:如何可以让土灶的火更旺?

    (1)燃烧需要的基本条件(燃料的选择)

    (2)土灶的选地、灶口的方向及其土灶的搭建方法及其原理(空气流动、拱形的特点及其应用)

    2.数学题目讨论:如何做到省时省力高效?

    (1)合理分组(以学定教个性化教学,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擅长的,充分发展)

    (2)方案的策划(烙饼原理)

    (3)低成本、高效率、安全便捷

    3.语文小练笔建议(也可自行确定)

    (1)记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2)灶旺人更旺

    【活动总结】(回到学校后)

    1.以组为单位分析这次实践活动的成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总结报告。

    2.小小表彰会,评选“最佳参与之星”“最佳设计之星”“最佳规划之星”“最佳创造之星”。

    【从农耕文化中的自然科学课,走向未来的教育】

    个人认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一个重点(思维开发),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思维开发来开展,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以科学武装思维,从容应对未知世界能力的教育。未来永远是未知的,在大数据信息化的今天,如何面对未知世界,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重视过程、注重思考、质疑和探究。一种习惯(快乐阅读)阅读的重要性就不多赘述,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就是阅读。把阅读看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一种能力(网络素养)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不知道或不会借助信息化的工具,会让自己的行动迟缓,效率低下。而网络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课程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融入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之中。一种情怀(爱……)没有家国情怀,没有爱,是相当可怕的!我们的教育理应承担起这个责任。

    在传统观念中,学科学就是学科学知识、记住各种科学原理、学理科当工程师,而今天的科学教育,正在突破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我们借助各种科学探索和实验,鼓励孩子们猜想、设计、观察、分析、归纳和反思,不断训练孩子们面向未知知识的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孩子们想要学好各科知识所必需的能力。如果大脑不能把信息和知识,更有效地连接起来,能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则各个学科的知识单纯靠记忆和“题型套路”,显然是无法支撑孩子们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高更远的。在学校,可以把各个学科的学习,看成是经验学习,强调的更多是系统性、逻辑性。而科学教育重点在于思维训练、知识整合和连接。这样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才能把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把个性化和整体性兼顾。

    基于农耕文化下的科学课《软套中的力学》是让学生观察软套(连接牛和犁的农耕用具),猜测“背绳”的作用后,应用有趣的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认识到用力方向的改变,导致阻力的变化,从而达到省力的目的。学习了简单力学的同时,更是让孩子们体会到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以及实验检验真理的过程体验。这节实践课的孩子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积极而又专注,尤其是在实验环节每个小朋友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反复的实验中四个组的孩子们都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最后分享环节孩子们积极发言,有位一年级小朋友说:“老师我不会写字没填表,但我也知道有了背绳,牛耕地时轻松。”说着他不好意思的将实验报告单交给了老师。还有位高年级同学,不知从哪整来这么一段让人深思,“我佩服我的祖先,没有上过一天学的祖先们,把力学原理用到了极致。牛的套绳上系了背带,犁地的时候,牛使出的力气除了脖颈之外,还有他的背部。背带来去自如地在牛背上移动,还可以掌握犁尖的深浅程度。上坡拉车的时候,系在套绳上的肚带同样也起到了分力的作用。真不知道力学定律比起牛耕是早还是要晚?”孩子们在自我认知、相互交流、自我完善中得以完善自己。

    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再是一个东拼西凑、资源冲突内耗的改革方式,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我塑造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以融通学生真实的在地乡土生活为基础。而乡土科学实践正是“聚魂”的场所。

    乡土科学课就要打造一个有自己特色和吸引力的“学习场”,让孩子们在学习场中,自发自觉地去领悟知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激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动力。这就是聚焦塑造乡村小学的“魂”。

    扎根乡土融通生活做最好的自己,贫困的山村学校无需超越,它就是美丽的百花园。

                                                          王富贵

                                                  2018年9月15日

    农耕文化中的自然科学 农耕文化中的自然科学 农耕文化中的自然科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农耕文化中的自然科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yx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