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在华北平原的农村。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就是进入腊月,天气虽说很冷,玩的事情可以说还是很多的。
“出溜滑”:是北方特有的项目之一,冬天来临了,天寒地冻的,特别是以前没有室内馆子,滑冰之类的都需要老天的安排。
农村的供水不像城市里那么发达和方便,自来水每天基本有了固定的时间供应,个别情况下,如果某家有特殊的要求,大部分的红白喜事皆属此类。那时候,供水相对来说就很随机了,加之,地下埋的水管质量方面并不是特别好,很容易在某一个街道上有个别地方的爆管,白天哗哗冒出来的水,如果刚好在背阴处,通过晚上一夜的努力,很容易就冻成为一块玩耍的乐园。有时候,在这些地方更容易体现“破窗理论”的效果,周围几家人家,每日的洗脸水也就大多撒在这一区域了,综合起来,滑冰的面积越来越大。在上下学途中,溜过来溜过去的,看看谁的技术好,谁滑得远、滑的帅,两个人牵着手交叉着,对向滑,推着滑,不大的冰面上,玩的不亦乐乎,甚至上学都会迟到,吃饭更会催了又催,天彻底黑的看不来见了,可能才会依依不舍的回家,免不得被家长在屁股上打上两下,踢上两脚,第二天依然如旧。
有了出溜滑的项目,说起来,距离年的脚步非常近了。
更喜欢的项目便是,父母给买的鞭炮。当年鞭炮的火药分为黑火药和白火药,白火药的威力更大,价格也相对偏贵一点。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如果家里有男丁的话。鞭炮必然会更好一些。
那时节,放鞭炮,不会是一串串的放的,真的就是郭德纲相声里面所说的那种,把鞭拆成一个个的,每天装在衣兜中,随便在那一家找个香(打火机并不是特别流行的年代里面,纯粹用火柴的话,有点太奢侈了),走一路放一路,在院墙的缝隙、路边的废旧瓶子、树洞、水坑,都是好的放炮的地址,或者声音大、传播远,或者效果奇特、意料外的惊喜,或者瓮声瓮气的、烟气十足,不一而论,各有千秋,体验的是过程,享受的喜悦,比现在的吃好喝好要受用多了。
曾记得,初中阶段的寒假作业,写过一篇各种放鞭炮的场景(竟然还有把鞭炮放在瓶子里面,深埋到雪堆中,第二天打开,还能够点燃,声效也不错的。想想当年真的闲,所以玩的那么纯粹、那么忘我),好像还被当成那一年的范文了,真心的得意了一阵子。
怀念那份纯真,还有玩的那份纯粹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