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星球笔记》里有这么一句话: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物质,精神依然脆弱。
无论我们拥有多少朋友,朋友圈始终“三天可见”,干脆关闭朋友圈功能。
最开始是朋友圈有几千人,微信还没开发“不看他”朋友圈的功能,刷一整天,也不可能把所有人发的微信看完。
马特 ·海洛说:
社交媒体还会引发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没完没了地展示自己、包装自己,犹如一个假装自己是薯片的土豆。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欣赏他人的精装版,羡慕他们活色生香的生活,再慨叹自己的平庸。
焦虑与日俱增,索性关闭朋友圈功能,单单筛选出几十个人标星,想起他们就专门去看看。
工作原因,微信添加不少陌生人,因为有朋友头像被人盗,冒充她到各大微信群招摇撞骗,出于安全考虑,设置“三天可见”。
基本上朋友圈的功能,在我这里绝缘。
在10多亿人使用的社交软件上,关闭朋友圈功能,无异于跟自己的社交圈说再见。
于是,我不知道好朋友最近生孩子,不知道闺蜜去到新工作岗位,不知道亲戚最近在关心什么。
更加不知道,现在在圈里流行什么,去年刷爆屏幕的小猪佩奇微电影,还是公司领导转到微信群才知道已经爆。
对一个新媒体工作者来说,又焦虑了,在微信这个生态里,竟然不知道朋友圈在流行什么。
就像周杰伦的粉丝被迫微博打榜,我像是被信息挟持,即将被迫营业朋友圈。
所幸,加了粥左罗老师的微信,得知他是如何经营朋友圈,获益匪浅:
1.朋友分组
家人、同学、同事等分组,亲密社交关系的人,显示看他们的朋友圈,当然发朋友圈太频繁的,选择“标星”+“不看他”。
其他的浅社交关系,分为另外组。
2.按朋友圈内容质量分类
浅社交关系,会翻看其朋友圈内容质量,内容质量较高的,可以让人有获益的,显示看他们的朋友圈。
其他则选择不看。
3.重点对象标星
怕错过重点关注对象的,会选择标星,时常可以点进去看看。
经过将近一周的时间,筛选后,留下查看几百人的朋友圈。
与此同时,终于开放“三天可见”变“半年可见”,因为这半年里,很少发自己的消息/照片,基本上跟工作相关。当然,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进步,进一步开放的自我。
现在,每天十几分钟即可刷完,并且几乎都是高质量的内容。
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自己关心的人儿近况,敬仰的大神为公司产品摇旗呐喊,行业最新动态和趋势……
总体感觉,神清气爽。
由信息过载到信息可控,每天有那么多内容要消化,那么多书要看,那么多知识要学习,容易把人逼得焦躁。
公司的小黑板上分享这么一句话,超越别人不高贵,超越昨天的自己才高贵。
如果拖着沉重的躯体,被各类信息和情绪消耗,能保持体面地或者就不错,何谈超越。
就跟打扫房间一样,要定期打扫下信息和储存的内心压力,偶尔做个扫地僧也不错。
就像日更写日志,就是我扫地的方式,扫扫更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