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这篇文章,很感慨,也很受教育。文章是一位80岁老人写的。是老人写他一生“勤力耕耘”的经历。
他9岁开始学钢琴,13岁那年一个偶然机会,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少年班。18岁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班。21岁那年,被当时的文化部选派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乔治.埃涅斯库国际钢琴比赛,那是1961年。在半年多的准备时间里,两位钢琴教授认真辅导,他和另一名同学认真练习,在那个年代,在经常吃不饱的情况下,每天坚持练琴8~10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和他同去参赛的大四学生洪腾双两人双双得奖,开创了中国教授自己培养的学生首次赢得国际奖项的先例,中国选手首次在同一个国际比赛中得奖。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他说,我今年80岁了,在这条漫长的音乐道路上已经走过了67年。回望来时路,真的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么大年纪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追求,依然人老不服老,依然勤奋耕耘。
其实,他在近70年的音乐生涯时间中并不一帆风顺,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在他大好年华的时代,却不能上台演奏,他承受了压抑和苦闷,后来又患上了肾盂肾炎、肝炎、癌症,病痛的折磨着他,在他右手腕尺骨、挠骨骨折的绝望中,还是坚强的走过来了。他说就是因为心中对音乐的爱,因为有事业这个精神支柱,他才从低谷中一次次走了出来。
临近80岁的时候,他还想趁自己还能弹琴,在钢琴上留下一些属于自己的声音。那个时候由于意外,他的胯骨骨折,加上颈椎问题,导致左手连一张纸都捏不住,但他仍然坚持一边治疗一边选曲,一边抓紧练琴和录制,终于在79岁这一年完成了第一张《华夏琴韵.鲍蕙荞中国钢琴曲独奏专辑》。
这是一位多么坚韧顽强的老人,这是一位多么有事业心的老人,他的作品也给音乐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产。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也有些人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已经没有斗志了,有的慢腾腾混着日子,有的出勤不出力,他们忘却了当年参加工作时的那份勇往直前,丢失了那份敬业爱岗的初心。
我们要像鲍蕙荞老人学习,有责任,有担当,要不断激发对工作的热爱,始终保持一颗有活力的心和对事业的热忱去对待自己的工作,那样,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也会欣慰的说,我们没有辜负事业和生命。
(写于银川20200922)
附:鲍惠荞,生于1940年,是一位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客席教授。曾多次在国内外钢琴比赛中获奖,历任国内外重要钢琴比赛评委和评委会主席。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录制20余种音像制品并获金唱片奖,著有《鲍蕙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主编《新思路钢琴系列教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