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卫灵公篇》第十三章习讲稿

《卫灵公篇》第十三章习讲稿

作者: 卓玛秦 | 来源:发表于2023-11-05 23:26 被阅读0次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卫灵公篇》第十三章。我们先一起恭诵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已矣”有“作罢”或“罢了”之意,“乎”字加在语尾,表示感叹。

孔子说:“罢了吧!我还从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貌一样的人呢。”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我们在《子罕篇》第十八章学过。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时孔子居住在卫国,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乘一辆车,让孔子的车跟随在后面,一路招摇过市,孔子看到卫灵公重色不重德,因而发出这般感叹。

那么这一章也有注解认为,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疑是因为鲁国的国君接受齐国所馈赠的女乐,连续三日不早朝。不久之后鲁国郊祭,郊祭是祭天地,鲁君没有依礼将祭肉分送给大夫,这在当时是违礼的行为。孔子一看,就辞去大司寇的职位,离开鲁国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之词,有可惜功业不就,道不行之意。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讲说:“已矣乎,叹其终不得而见也。”孔子追求的是礼制和充满仁德的社会,而他所处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色兴德废,君不君,臣不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发出这样的感叹,认为自觉追求仁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那什么是好德,什么是好色呢?

“好”字,就是很喜欢,很好乐。比如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眼睛就亮了,心就动了,就心心念念想得到。《说文》里讲“好”字是美的意思,好德,就是以德为美,以心灵提升为美,喜欢、好乐向圣贤学习。

好色就是以色为美,向往、追求个人的欲望,包括吃喝玩乐这些物质享受,还有外在的权力、地位、财富等等。现在很多人一生的努力和追求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人们喜欢好色不喜欢好德呢?李炳南先生在《论语讲要》里说:“好色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气,这习气有深浅之分,好色的习气愈深,则愈不能好德。好色的人,自身尚不能治,何能齐家治国。”因为好色是一个人的天性,不学就会。你看一个小孩,不用教他,就喜欢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如果要求一个小孩从小很好德,这就很罕见。虽然卫灵公、鲁国国君也会觉得德很好,应该好德,才能让国家强盛,但实际上因为他们好色的习气很重,放不掉好色,所以就不会好德,也就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才让孔子发出“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样的感慨。

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欲望浮躁的社会,喜欢外在物质享受的好色之人比比皆是,而追求清心寡欲,一心向道的好德之人是少之又少。因为我们一般凡夫,与生俱来就是好色的多,好德的少。好色这个人之本性,已经如油入面,很难洗干净。不管洗多长时间,不管用什么洗涤剂,都很难洗干净。要想改变非常的难,非常不容易。不是表面说说而已,喊个口号:“我不要好色,我要好德,我要做一个好德之人。”那么简单。

孔子在这里感叹“已矣乎!”就是告诉我们真正要想从内心当中去追求圣贤之道,真正追求好德,这是非常难得,非常难得的,不下一番苦功的话,这个习气其实很难拔掉。如果内心当中没有真正的好德,就会被好色所牵绊。就像给一匹奔跑的马后边绑了一个绳子,这个绳子呢也比较长比较松,但是毕竟绑了一个绳子,马就是跑不起来。即使再给它一鞭子,它也跑不起来,因为马被后边的绳子障碍住了。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一种状况,学到某个程度,就深入不下去了,感觉圣贤、君子离自己太遥远的,以前学习的热忱没有了,代替的是沮丧和退缩:“自己这辈子恐怕不行,等下辈子再学吧。”就放弃了曾经的理想和抱负。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怕吃苦。在内心当中,在骨子里没有全心全意的去追求德,喜欢德,好乐德,那时候就过不去这个瓶颈,在追求心灵提升的道路上半途而废,这都是因为那个好德之心不够啊!

所以我们要达到好德,就要先从“好”字上去下功夫。如果对“德”有了好乐心,好而乐,如好好色一般,一心想向圣贤学习,非常向往成为一个君子,那么就会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心里真的好德,德行就会倍倍增长。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里讲:“孔子论学每言好,如言好德好仁好礼好义皆好也。好色亦好也。有志于学者,当先辨己心所好。”其实这个好它有一种心的力量,我们可以去好德也可以去好色,但是我们每一个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德的人,择友也会选择好德之人,为什么呢?

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作为一个人,特别是我们想学习圣贤之道的人,不能像畜牲那样活着成为一个小人,要追求大义,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就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反躬自省,要立志成为像圣贤那样的人。而且世事无常,很难把控,我们这些有志于向圣贤学习的人,不要想着等我有时间了再学习,或者等我退休了再学习,不能等待,要赶快去学习,当下就学习。当学习有了好乐心,哪怕再忙,每天就会忙里偷闲抽出零碎的时间来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只有通过不断的学和习,我们才能体会到孔颜之乐,体会到好德得到的那份内心的安宁和祥和。

“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蕅益大师在《论语点晴》里点评:正是不肯绝望。黄氏曰:“已矣乎者,望见心切,未见而未绝望之辞也。”孔子说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绝望的意思,罢了罢了,就算了吧,没人真正重视贤德之人,都是好色之人。实际上不然,孔子讲这个话正是不肯绝望,他寄望于他的弟子及正走在圣贤之道上后学弟子的我们,真正突破好色的习气,渐次好德,重德,直至成为德行本身。所以这句话再一次在《卫灵公篇》出现,是孔子再一次在告诫勉励教育弟子要移好色之心为好德之心。

孔子曾经对子路说:“由,知德者鲜矣。”为什么知德的人少?一是没人教,二是没有人去真正依照古圣先贤的教诲来修。现在我们一群人有幸跟随兰若平台的讲师们一轮又一轮地学习《论语》,不止在义理上要“温故而知新”,逐步深入,还学习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在生活中去践行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那么我想只要我们大家持之以恒的学习,将来社会上的好德之人必定超过好色之人。

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这些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学习者,努力践行,不要辜负孔子的殷殷期盼和勉励,早日成为好德超过好色之人。

与大家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卫灵公篇》第十三章习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et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