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期望依靠读书,就成为那个理想中战无不胜的自己,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的三观以及认知的最终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包括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工作状态、朋友圈层、经济条件、被社会毒打的次数等等。
有句话说“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外的钱”。但现实情况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影响你的认知。
当然,读书也是影响认知的因素之一,影响程度和选书标准、读书频率、读书方式等都有关。
同样的书,不同的人读出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比如看《红楼梦》,有的人只看到了爱情,有的人看到了利益算计,有的人看到了历史规律,有的人看到了人际交往的诀窍……
所以,读书是有用的,但是书对不同的人作用是不一样的。
书这个东西,本身也只是作者的主观认知,不代表是真理,所以仅做参考即可。
就像满汉全席,不一定所有的菜都能为你的身体强健提供助力,只需要挑选你喜欢的菜、消化你能消化的部分即可。
何况,很多道理成立的前提,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中才能起作用的。
换一个环境和场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书是你思想的磨刀石,而不是万能钥匙。
言归正传,这周末想和大家分享三本书,分别是《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洞穴奇案》、《潜规则》。
为什么是这三本书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6069/f271d08d3ba8bb7a.jpg)
一、《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这本书的作者罗杰·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作家。
他在自己从事心理学教学30多年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心理学书籍对于原创性的研究很少给予关注,很多心理学书籍只是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和结果,他认为这大大弱化了生命研究的奇妙性。
所以他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项研究。
好像在很多人眼里,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没错,但大名鼎鼎的精神分析,在国际心理学协会只占有少得可怜的席位,只有靠心理咨询撑牌面。
然而,当代心理学已经发展到极其复杂的程度,和神经科学、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梦幻联动,属于有着高门槛的严格科学。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了解一点心理学常识并不难,但是要理解心理学背后的因果关联、理论假设和逻辑关系,就要稍微费点心思了。
而这本书中的研究涉及一些技术,可以通过无创的方式真正窥视你的大脑,“看见”大脑中正在发生着什么,以及大脑如何执行诸如情绪、思考和感受等功能。
这本书摘录了40个经典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有大家熟悉的斯金纳强化理论(行为心理学)、女装大佬的秘密(人格心理学)、催眠术的骗局(生理心理学)等等。
哪怕你把这本书当作心理学的索引来看也不错。
说起来,心理学只是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但它对你认知的塑造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6069/80aef5f760936cb3.jpg)
二、《洞穴奇案》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本书是《洞穴奇案》,这本书是由美国哲学家萨伯出版的。
这本书本身很简单,讲述了富勒在“哈佛法学评论”中发表的一宗虚构的刑事案件。
五位探险队员在洞穴探险中发生山崩被困于山洞,探险者只带有勉强维生的食物。
营救难度之高远远超出预计,需要不断增加营救人员和机器。然而洞穴地处偏远,运送营救人员和机器的难度极大。
由于随着时间的流逝,探险者弹尽粮绝,洞里也没有任何动物或植物能赖以维生,在被困的第二十天,营救人员与他们取得无线电联络,被困者知道尚有十天才能被救,而专家告诉他们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再活十天是不可能的。
其中一名队员小Z提议大家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吃掉一名被抽到的队员,牺牲他以便让其余的四个人活下来。
大家达成一致了,但作为这个方案最初的提议者,小Z却在抽签之前又撤回了约定,期望再等待一周。
但这时候,其他四个人依然坚持掷骰子,结果恰好是小Z被抽中。于是四人合力将他杀死并吃掉活了下来。
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作为读者,你们觉得这个判决合理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6069/df6579140fa1da87.jpg)
整本书其实就是围绕这个案子,十几个大法官从不同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答案可以说是千奇百怪。
比如:
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么为了活命,吃人是否合法?
五个人共同做出的对生命处置的约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应?这种法律效应对于生命是否有支配权?
为了自己的生命而吃掉别人的生命,自我保护和故意伤害之间,哪个优先级更高?
世俗伦理怎么看待这个案件的判决?
一个人死于自己的提议,死的时候也自认为规则合理,是否可以算作自杀?
如果法律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利益,那么5人中保护了4个人,是不是法律就应该认为那4个人没有问题?
……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甚至衍生出了到底如何定义“活命”,在当时的场景中是否符合不吃人就会死的假设,要如何求证这些假设……
这些问题看上去顺理成章但又自相矛盾,实际上法律界对这起案件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
书中虚构了14位法学造诣精湛的法官,面对同样的事实,相同的法律,却通过各自无懈可击的论证,推导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感觉像看了14场精妙绝伦的辩论赛一样,非常精彩刺激。
你会听到很多种不同角度的观点,但都有理有据合乎逻辑。
这本书表面上是依据一个虚拟的案例,通过各种法官不同角度的辩论来讨论“法”。
但本质上,这本书通过对一件事情的各种不同角度的思考,乃至这个事情各个维度的定义,把“独立思考”与“和而不同”展现得淋漓尽致。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6069/ee693ce0f92ce2c0.jpg)
三、《潜规则》
最后一本书是《潜规则》。其实,现代的语境中,潜规则这个词已经被讲得习以为常了,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而这个词的首创者是吴思老师,就是10多年前《潜规则》这本书的作者。
所谓潜规则,指的是没有写在明面上,但却存在的一些暗流的规则。
吴思老师通过历史上各种事件的拆解,告诉读者,这个世界其实并行了两条规则:
一条是明面上的法律和道德,叫做明规则;一条是私底下的办事方法,叫做潜规则。
只有在两条规则都符合的情况下,一件事情才好办。
如果做事的时候违反了明规则,则出师不正,容易留下把柄,被事后算账;
如果违反了潜规则,则就算你是义正言辞,名正言顺,道理都在你这边,但事情就是办不好。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很多看起来是正确的事情,怎么着就是办不成,因为只符合明面上的规则,但不符合潜规则,所以难以执行。
例如之前的“何炅收礼”事件,明面上看粉丝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送礼,是合情合理的,但最后翻车是因为触碰了“饭圈经济”的其他规则。
如果你把这本书读懂了,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公司、很多事件,明明有着大家公认的正确解决方案,但是最后却大家一起完犊子,就是因为明规则跟暗规则的冲突。
当然,书中的观点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现实要比理论复杂得多,所以看书时,最好还是结合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来对比着看。
当你读完这三本书之后,也许你会对人性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读书,是为了了解别人是如何理解与认知这个世界的,并通过别人的理解,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心智图景。
阅读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人类对几亿光年外的恒星了解甚多,对于自己的内心,其实了解得很少。
我们要打破过去给自己设置的种种限制,放下“阅读必须要收获知识”、“必须要读懂每个细节”的包袱。尝试着把阅读当作一种闲暇时光里的娱乐方式,一种了解作者观点和想象力的途径,而不是在工作之余给自己新增的任务。
延伸阅读:当你带着功利心去读书的时候,所有你读过的书都会白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