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理解人性》,这是一本属于认知心理学的书,五星好评,墙裂推荐。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是现代心理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这些经典一定要读一读,帮助我们从源头上看问题。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我们经常会感叹人心复杂,人性难测。理解人性,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同时书中也重点介绍了儿童期对人性格的影响,强烈推荐对教育孩子有困惑的家长认真读一读。
一、什么是人性呢?
阿德勒提出人性的“源”属性就是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权力的追求。
这种自卑感是从哪里来的呢?想一想,假如把我们放在原始森林当中,我们人类跟动物相比,既没有锋利的牙齿,也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更听不到森林里的危险信号,我们的感觉是非常弱小非常无助的。
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不断刺激人类探索更好地适应生活的方法。所以人类有了语言,发明了工具,成为比其它动物更强大的存在。人性就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保护我们适应这个社会的工具。
自卑感,不安全感才是我们锻炼个人才华和发展自我能力的原动力。而为了保证我们在最佳状态下生存的安全感,又产生了新的心理发展趋势:追求支配感和优越感。
怎么来理解呢?假如说只需要一颗馒头就能保证我们不会被饿死,一那么给你一颗馒头能够给你带来安全感吗?不能,它满足了我们最基本的需要,
你肯定希望至少拥有两颗馒头或者更多的食物,才有足够的安全感。而有过饥饿经历的人不安全感会更严重,他们需要得到比正常人更多的食物才会有安全感。
我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自负的人,把周围的人都贬的一无是处,只有自己才是最厉害的,通过贬低别人获得优越感,满足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所以当你再看到有人炫耀的时候,他可能不是自信,而是自卑。是不是很有趣呢?。
二、这本书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人类灵魂根源在于童年早期。童年时的态度和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
许多成人的行为模式可以追溯到童年。武志红写了一本书《巨婴国》,我们看着是个成人,但内心还是个不成熟的婴儿,所以叫巨婴。
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和成人的思维并没有差别。只是孩子和成人一些外在行为和语言不同。
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不小心把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破了,他害怕家长责备,不敢承担责任,他可能会说是弟弟把花瓶打破的,或者小狗把花瓶打破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可能会犯错误,但如果你指出他的错误,他可能会说:“我已经习惯了,这根本改变不了!”有些人还会抱怨是父母的错,是教育的错,是环境的错,是同事的错,是孩子的错。
通过各种方式,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从而逃避众人的批评——他总是不犯错误的那个!无论他们找了何种借口或使用哪些托辞,他们总是在逃避责任,这种行为模式跟孩子逃避责任的行为模式是一样的,只是成人使用的语言可能比孩子更高明罢了!
性格类型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形成。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说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充满爱的环境,为什么呢?因为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
性格有多种类型,比如乐观型和悲观型,激进型和防御型,按照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等等。
根据性格的发展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我们把它称为A类,直线型,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遇到挫折,那么他的性格就会沿着直线型发展,他想要什么东西就会主动争取,遇到问题也会直截了当地去到解决。对外表现出积极进取、勇敢果断的性格;
而当生活充满阻力,非常无助的时候,儿童的性格就会发展为B型,蜿蜒曲折型:这种儿童不会直接争取他人的承认和权力,而选择各种迂回曲折的方法,性格表现出胆小懦弱、畏手畏脚、以及不敢跟人对视或说真话等等。
现在我们不难理解为何那些成长在不利环境中的儿童跟成长在充满关爱环境下的儿童对生活拥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通过观察儿童的软弱和无助行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很多人的童年犯错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有些人利用孩子的幼小,甚至通过故意加深他们的无助感来取乐,比如有些家长经常骂孩子你就是个废物,你活着有什么意义;有些亲戚朋友会逗孩子说,你妈不要你了,妈妈要生小弟弟了,以后爸爸妈妈就只喜欢小弟弟,不喜欢你了,儿童没有分析能力,往往信以为真。
这些行为往往会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甚至严重的,会对孩子一生都造成影响,因此这种奚落嘲笑儿童的行为简直是犯罪!
如果曾经你无意识当中这么做了,请停止这些错误的行为; 如果有人这么跟你家孩子开玩笑,请站出来保护你的孩子。
最后,这本书提出了儿童培养的总原则:不要让他们觉得生活过于艰苦,抑或让他们过早地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而应该为他们创造体验生活乐趣的机会。
写在最后的话: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欢迎加入我们读书小队,wx: ling-zheng-7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