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书友会
《道德经》|自知者明

《道德经》|自知者明

作者: 我若盛开 | 来源:发表于2021-07-11 13:41 被阅读0次

    2021/7/11  日更40/100

    网图,侵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

    老子说,能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理解自己的人,是真正聪明,有大智慧的。

    可见,“知人”难,“自知”更难。

    我们都以为了解自己很容易,都以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是由自己掌控的,然而,这并不是真相。

    “自知”难就难在,它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

    1、生理因素:大脑是非理性的

    “自知”,就是知道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它是一个人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回路,再用这个回路来解读世界。就是说,“自知”的发展是通过大脑来完成的,然而,无数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非理性的。

    非理性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认知偏差。

    比如,“证实偏差”,是指我们会更容易关注到那些能够证实我们想法的观点和事件,而忽略与我们的想法不符的那些,这就是选择性接收的典型表现;再比如“归因”,人容易把自己的不良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把别人的不良行为归因于品格问题,你自己迟到,你会认为是因为堵车因为天气不好,别人迟到,你更倾向于认为他不守时没有时间观念。

    大脑就像一部“克鲁机”,偏差无处不在,这导致我们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很难保持客观,且一般是无意识的。所以,“自知”不易。

    2、环境因素:环境是个大染缸

    环境也是影响“自知”的一个关键因素。正如墨子所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

    最可怕的是,环境这个大染缸,是不声不响起作用的。

    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监狱实验,让大学生分别扮演犯人和狱卒,刚开始大家还认为是在玩,但是很快事情就变得不一样,狱卒很快代入角色中,想出各种办法对“犯人”进行欺凌和虐待,而“犯人”也进入了角色,没有意识到这只是实验,甚至崩溃了也没有请求退出,在实验进行了五六天不得不叫停之后,大学生们才如梦初醒,但有些人的性情已大变,从温文尔雅爱护小动物,变得暴躁有虐待倾向。这个实验得出了一个效应,叫“路西法效应”,讲述好人是如何一步步变成恶魔的。

    所以,环境对个人的“自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想要降低其影响是需要花力气的。

    “自知”有这么多“阻力”,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不是的,我们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常反思

    圣人尚且需要“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更加需要多反思自己的所思多想,多问问自己,这样思考问题是否是客观的,是否符合常理和规律,警惕陷入思维的陷阱中。

    缺乏反思,就容易人云亦云,在自洽的路上越走越远,意味着离真正的“自知”也越来越远。

    2、向圣贤看齐,向好环境靠近

    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开,那我们能做的就是远离不好的环境,向圣贤看齐,向好环境靠近。

    说起这个,不得不提起路西法殿下筹办的圣贤书友会,虽有友友鼓励我参加,但我只当是玩笑,因为我并不认为自己具备这个能力。但是,当看到很多简友都在努力写的时候,我终于还是忍不住想要试一试,从计划写一篇投稿若能赚点贝就心满意足的心态,到现在已经投稿成功4篇,越写越停不下来,也促使自己拿起圣贤书认真读认真思考。所以,殿下这个书友会,就是一个优良的环境系统,裹挟着我前进,让我获得一些自信并对自己有更客观的认识,并开始行动。

    3、保持独立的人格

    不管何时何地何种境遇,我们永远有选择权。当大家都在抱怨环境时,我们可以选择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自己才是最有效的应对之策,抱怨只会让自己被内卷;当大家都认为某件事不可能做到时,我们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做出判断。

    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特立独行,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而是说,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要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准确定位自己。

    承认生理基础,承认环境的潜移默化,在此基础上,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反省,比如选择环境,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更容易获得“自知”的能力。

    “自知”虽难,但“自知者明”就是我们修炼的最好理由。

    文/我若盛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自知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fk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