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我采用了《你所不知道的火星》为主题的演讲,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兴趣高昂。该讲《神奇的克隆》一课了,这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说明文,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们热爱科学的精神呢?
经过认真的思索,慎重的抉择,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克隆技术,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我决定采用科普小课堂的形式,通过查找资料,提取概括主要内容,向同学们介绍——“克隆”的前世今生,时间2分钟。
上课前,孩子们都在熟悉自己课堂分享所用的材料,有打印出来的,也用动笔抄写的,勾勾画画出重点。宣布科普小课堂开课时,没有料到超过了四分之三的同学举起了手,要求发言,每个人都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太高,原本一节课的时间被迫延长到了一个小时。分享的形式也呈现多元化,不再是面无表情,低垂着头地拿着资料读一读。马艺鑫同学制作了详实有趣的PPT,孟千然同学做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李林洁同学分享时采用抢答的形式和小伙伴们互动……都是孩子自觉自发做的,没有任何一丁点的强迫。课堂上掌声不断,是鼓励,也是肯定,无论是很分享者,还是倾听者都享受其中。

在课堂上采用科普小课堂的形式,仅仅稍稍改变一点点,学生的兴趣就变的很浓厚,也更乐于接受,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比老师干巴巴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的形式,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也是一种培养和锻炼。
这节课也给我一个启发,课堂上学生兴趣不浓时,发言不积极时,不要发牢骚,也不要埋怨学生不配合,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们课堂形式不够新颖,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想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课堂,爱上语文,必须让课堂变一变,说法变一变,做法变一变,形式变一变,课堂就会是你所期待的另外一种模样,就能体验到职业的成就感,体会教育的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