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20-07-15 08:03 被阅读0次

桂林

唐代: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赏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城窄被山包围,很压抑,端午节涨水,漓江宽阔,江中的洲子局部被水淹没就产生诗中的“江宽地共浮”现象,作者写的是景,对桂林的印象。也表达了作者的心镜。当时诗人受朝中“牛(僧孺)李(德裕)党争”的牵累,被排斥出朝,随好友桂管观察使郑亚来到桂州,任掌书记闲职,心头自有一番滋味。北宋诗人黄庭坚流放宜州,路过桂林,也为秀丽的桂林山水所吸引、所陶醉,忘却了自己的不幸,写出了《到桂州》:“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蹶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干峰何!”诗中所提到的李成、郭熙皆为著名画家。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这两句中“箫鼓”就是扒龙船中的唢呐及龙船鼓。他刚到桂林,对桂林龙船习俗不了解,旧时扒龙船,有在庙里日夜唱龙船歌,唢呐、鼓、锣伴奏的习俗。“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箫鼓的声音从不停息,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祈求呢?真实描述了作者的思索。李商隐的诗句告诉大家,他当时就住在龙船庙附近,近漓江,周边有山,西北有高楼。 

桂林至阳朔的百里漓江,碧水萦回,奇峰夹岸,不仅有“山青、水秀、洞奇、石巧”四绝,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四观。这些在文人诗作中也都有表现。如唐代许浑《送杜秀才》诗曰:“桂州南去谁与同,处处山连水自通。两岸晓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瘴雨欲来枫树黑,火云初起荔枝红。……”朝霞辉映,绿草千里,斜阳光照,船帆半挂……整首诗如一幅艳丽的水彩画。明代俞安期《漓江舟行》,写出了躺卧小舟漂流漓江的奇妙境界:“桂楫轻舟下粤关,谁言岭外客行艰?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枕下流水潺潺,枕旁峰峦渐去,令人神往,令人眷念。清代张联桂《望桂林阳朔沿江诸山放歌》,则描绘了漓江雨后的动人景象,诗中曰:“须臾雨过云亦散,依旧万朵青芙蓉。

相关文章

  •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桂林 唐代: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

  • 阮郎归•楚天风雨大寒殊

    楚天风雨大寒殊。新衣遭泪濡。华南商贾欲何图。为人竟效猪。乡梦断,亦何辜。此情何以除。不辞先后饮屠苏。一杯能有无?

  • 陌乡

    箫声声声入忆空, 忆情浓,不曾松。 闭目孤人,独思淋泪, 恰落冰石中。 灯油燃尽,寒夜凝重, 陌乡莫知人心何?

  • 夕阳箫鼓

    实时播放

  • 眼儿媚·异乡度中秋

    异客黄昏独登楼,寂寞织成愁。去年箫鼓,当时明月,犹驻心头。 而今又遇中秋夜,总是语还休。寒蝉似咽,丹枫如血,佳酿难酬。

  • 《史记》初鉴 一百五十三

    引:【集解】何休曰:“軍法,以鼓戰,以金止,不鼓不戰也。不成列,未成陳。” 南川子曰:兵者,诡道也。 引:十七年,...

  • 巫山风雨几时休

    巫山风雨几时休 各自相思各自愁 人尽沧海不覆水 胭脂点泪染双眸 瘦倦西风浑难恨 箫鼓平生尽风流

  • 为高三加油(新韵)

    高三战鼓擂声响,拼搏风帆竟起扬。 心怀斗志何畏险,赢得远方任遨翔。

  •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徐孺子①祠堂 黄庭坚②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③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

  • 清明.祭祖

    清明客乡祭祖,逐初曦车驶。 一路上、 染柳熏梅 ,杏李箫鼓香鼻。 待山下、停车步履,松林笼暗滋阴气。 箭径酸风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nrhktx.html